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4
05-06
交管动态
打印
访谈|探寻交通事故伤害可控之路
文|本刊记者 谭跃 翻译|潘乃瑞

交通事故伤害不仅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难题。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道路安全行动十年计划(2021-2030)》中呼吁各国政府和合作伙伴实施综合的“安全系统”方法,以达到全球道路交通伤亡人数至少减少50%的目标。为更加深入具体地了解道路交通“安全系统”方法和“零死亡”愿景的全球实践,在2024年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创新与合作大会举办期间,本刊记者对世界卫生组织技术官员、道路安全行动十年计划实施总负责人贝林(MattsBelin)博士进行了专访。



本刊记者:请简要介绍全球应对道路交通伤害的总体情况,以及基于“安全系统”方法对减少事故死伤的建议。


贝林:全球各国采取的道路交通安全战略有明显差异。部分国家仍旧关注单独交通参与者的行为,部分国家已经开始采用“安全系统”方法来加强总体道路安全。目前,相对发达的国家对消除道路交通死亡和严重伤害做出了认真承诺,计划将对交通安全的考量紧密地融合到本国的交通规划和设计中。

在“安全系统”方法框架内,提倡采取各种干预措施以减少道路交通伤害。首先,需要考虑到基本的交通安全因素,无论道路使用者身处任何地点,都必须减少面对危险的可能性。这就要求系统设计者仔细分析当前社会认可和通用的交通出行方式。例如,优先考虑安全性高、行人友好的公共交通系统,设置保护性设施(如高速公路隔离屏障),要求出行者使用头盔、安全带等个人防护装置,限制行驶速度等,这些措施都可以显著提高事故发生时人们的存活率。

道路交通安全战略


在城市地区,应当创建一个低速行驶环境,优先保证行人和自行车骑行者的安全。同时,道路基础设施和车辆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超速、酒驾、疲劳和分心驾驶等事故诱因提供了可靠的解决方案。

最后,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职能,确保诸多干预措施有效落实。政府管理职能对于交通安全战略规划和跨部门合作至关重要,有益于提高整体道路使用安全性。


本刊记者:您曾经担任瑞典交通局“零死亡”愿景研究会主任,并作为国际高级政策顾问支持世界各地的“零死亡”愿景倡议。该愿景的特点与创新是什么?


贝林:瑞典议会1997年通过了道路交通安全“零死亡”愿景,计划实施后,瑞典交通流量上升,道路交通死亡人数却持续下降。“零死亡”愿景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道路安全方法,标志着国家领导人首次承认交通事故造成了无法接受的死亡和重伤人数,并承诺将通过长期努力消除交通事故。这项政策提出了城市管理者责任的概念,同时强调了发展一个能包容所有道路使用者的安全系统之重要性。

“零死亡”愿景的核心理念是,需要认识到不仅“事故可预防”,更关键的是“伤害源可控制”,这对减少严重伤害至关重要——道路安全领域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化解伤害源,但这些伤害源在很大程度上是被交通参与者所忽视的。以行驶速度为例,人们对速度带来的危险缺乏天生意识,比如被一辆时速50公里的汽车撞到,估算死亡风险超过80%,而被时速30公里的汽车撞到,死亡风险不到10%。然而,单个交通参与者往往无法察觉到速度的微小变化会导致风险显著增加。因此,需要建立安全的限速标准,并面向公众开展有效宣传。


本刊记者:“零死亡”愿景认为,在道路交通安全领域,人人都有可能犯错。如何有效提高道路交通系统的容错率?


贝林:传统的交通管理方法以分析交通事故为主,往往过分强调导致道路交通事故死伤的人为因素。这种倾向的产生,源于传统道路交通安全研究只关注个别事故的直接原因。在这样的观念中,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专注于改善单个交通参与者的行为,试图把个人行为的转变作为解决方法,旨在将每个人都塑造成“总能做出正确选择”的完美个体。

然而,从“零死亡”愿景的角度出发,研究对象并不是每一起交通事故本身,而是如何避免这些事故造成的死亡和严重的伤害,也就是说,我们需要超越孤立事件及其直接原因,将目光转向预防人为失误致使的伤害上。因此,必须深入研究应对方法,追根溯源就是要加强人们抵御严重伤害的能力。例如,在农村道路上安装隔离屏障可以削减车辆高速行驶时迎面碰撞的损害,这些设施的重点是预防驾驶事故导致的死亡或伤害,而不是预防事故发生这一现象。鉴于驾驶人经常会出现危险驾驶的苗头,道路的规划与设计不应将驾驶人的行为理想化,而是应当提前考虑道路上可能会出现超速、酒驾、疲劳和分心驾驶等行为,并确保道路具备相应的承受能力。管理者需要设计最基本的安全保护设施,来减轻这些危险驾驶行为的潜在后果。当然,仅仅依靠道路设计或许不足以消除伤害,利用汽车“酒精锁”、智能速度适应系统等新技术也可以有效防止危险驾驶。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4年第4期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