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5
04-01
交管动态
打印
访谈|以改革赋能为现代交通管理提质增效——访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段宁晖
文|本刊记者 谭跃 通讯员 郎伟超 朱啸 汤玥玥

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严格按照上级党委部署,落地落细“四新”要求,锚定“领跑领先顶尖”和“突破”目标,纵深推进指调一体化、勤务机动化、执法规范化和交管数智化等交管改革实践,有力提升了城市交通治理现代化水平。2024年,全市亡人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3人以上较大事故“零发生”。工作日高峰拥堵延时指数连续三年下降,红绿灯路口服务水平位居全国主要城市第三,大数据建模比武连获全国全省全市三个一等奖。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段宁晖。


段宁晖支队长(右一)调研数据分析研判工作


本刊记者:面对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快速增长带来的交通管理压力,南京交警支队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障群众安全畅通出行?


段宁晖:南京交警支队始终坚持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相结合,通过深化指调一体化、勤务机动化等改革实践,强化“最强大脑+最快双腿”协同作战,聚力提升省会城市交通治理精细化水平,以“交警在身边”换取“堵车不堵心”。

依托南京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和大队三级交通指调体系,高效运行警务协同中心、数据实战中心、无人机空管中心、信号配时中心、民意监测中心“五大中心”,深推协同警务、专班运作和全员接处警,创新应用移动布控球,敏感警情可视化指挥率达100%。通过智慧平台建设、路面视频巡查、地图实况反馈和路面巡逻等方式,将交通事故、车辆抛锚、违规占道施工等9类异常交通事件纳入主动巡查内容,构建从发现、研判、预警到反馈的完整工作链条,快速指调附近警力和铁骑现场处置,全力做到先于群众报警,实现“未堵先疏”“消红变绿”,全年主动发现快处突发堵情警情占支队交通类总警情40%。

南京交警支队推广全员铁骑勤务,高效运行53条铁骑“微循环”路段,选定53个停留点、111个打卡点及91个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明确巡线、守点和秩序管理要求,强化动态巡防、动中处警和动中备勤。以主干道巡管为主,微循环辐射周边支路街巷,采取“1+N”勤务编组,建强路面最小作战单元,针对违法高发部位定期开展“清拖风暴”“净街行动”等专项整治,配备“智慧铁骑”高效开展违停扫街、动态巡防,做到“跟着警情走、奔着堵情去”,受关注警情警力平均到场时间缩短至3.8分钟、速度提升21%。

精细化治理是城市交通问题的“最优解法”。南京交警支队紧盯校园周边拥堵,深化“一校一策”治理,在深推小微堵点改造、信号配时优化、交通组织调整等治标之策的基础上,创新实施定制公交、错时接送、预约停车等治本之策,常态化运行17条定制公交包车“通学线”和微循环“求知线”,中小学周边堵情同比下降13%。紧盯景区周边拥堵,前置设立中山陵、夫子庙联合指挥部,实体化运行钟山风景区交通运行联合指挥中心,优化“外围停车+专车接驳+内部公交循环”交通运行模式;设置夫子庙景区三层管控圈,备足清障力量,细化交通管控措施,有力应对五一、十一等节假日超大客流。同时,以公安部立项的“跨区域公路网交通流量均衡管控技术”为牵引,深化高高联动、高地联动、区域联动、一路三方联动“四联”机制,推动区域路网供需动态平衡,打造南京示范样板。


本刊记者:在科技创新的时代浪潮中,南京交警应用了哪些科技信息化手段,提高城市交通综合治理水平?


段宁晖:围绕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的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南京交警支队坚持敢为善为、创新创优,加快推广警用无人机、数智大模型等新科技手段落地应用,以新技术装备为牵引,加快提升新质战斗力,助推交通管理质效全面提升。

南京交警支队把无人机实战应用作为为一线民警减负、助推整体警务效能升级的重要手段,全面拓展“巡、查、管、控、处、联”6大应用场景,成立无人机“空管中心”,组建“金陵飞鹰”无人机战队,围绕主城区快速内环高架桥查处“慢驶”违法行为,破解“断层式缓行”难题;在沪蓉高速南京段全线26.8公里布建6套方舱,通过“蛙跳”接力实现全线巡航,大幅提升传统车巡效率;自主研发异常事件自动检测系统,快处拥堵、抛锚等异常事件,准确率达92%。针对以往事故现场“监控看得到,警力到不了”的难题,强化交通事故“第一时间”到场处置,利用无人机快速飞达事故现场,开展“声光电”提示,远程喊话引导群众摆放安全警示设施并快速撤离至安全区域,极大减少道路拥堵源和二次事故发生,相关经验在全国公路防控体系建设应用现场会上作交流介绍。



立足打造数智交管新矩阵,南京交警支队健全完善“1+5+N”数据赋能体系,即成立1个数据研判实战中心、建强5支数据战队、搭建N类优质实战模型。职能部门主战,搞研判、出线索、出情报,交警大队主防,负责落地查控、精准打防,真正形成全市一盘棋、一张网,推动实现由以往硬看死守、单辆单次处罚,转变为数据溯源、精准布控,有力消除重大安全隐患、净化路面交通环境。尤其针对货车“三超”治理工作预警防控难、查缉布控难、现场处罚难等现实难题,通过数据清洗比对,深度归纳车辆轨迹特征、时空特征,综合考虑天气、拥堵等异常情况,创新搭建“三超”快捕数据模型,赋能导侦货车“三超”违法、主动研判发现高频违法货车、定位查处高速公路违法停车,推动全市涉及重型货车交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67.74%、66.67%。“三超”货车快捕数据模型荣获全国全省交警系统及全市公安机关建模比武三个一等奖。


本刊记者:在提升综合执法服务水平、优化交管便民利企措施等方面,南京交警先后开展了哪些主动探索?


段宁晖:按照江苏省公安厅和南京市公安局党委统一部署,南京交警支队全面加快法治交管改革步伐,纵深推进执法办案规范化、流程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建设,以破解交通管理难题为目标,不断拓展执法办案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有力提升交警执法办案的专业性、权威性。同时,积极担当作为、主动靠前服务,围绕服务汽车销售、便利货物运输、保障工程建设、优化交管服务、助力新业态发展等方面,推出了优服务保民生促发展九条举措,细化了25项重点措施,全力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执法办案规范化方面,南京交警支队在全省交警系统率先实行派驻法制员制度,向21个基层大队和车管所派驻专职法制员,由法制部门垂直管理,从源头防范执法风险。建立值日律师制度,为民警提供专业化法律支撑,强化涉交通类治安和刑事案件办理。细化制定“改进执法十二条硬举措”,将执法质量与考核评比、晋职晋级深度挂钩,建立党委议法、集中学法工作机制,常态开展庭审旁听、“周一”以案释法和周五“学法日”等培训,引导全警熟悉掌握法律法规,切实以法制部门对交管业务统一审批、统一监督、统一考核“三统一”规范权力运行,以执法资格、事故处理和查验员证“三证合一”提升全警素质,以道交法、刑法、治安法“三法合一”压实主体责任,不断提高全警执法规范化能力水平。

南京交警支队打造“事故全链条闭环处置平台”,搭建“一案一档”数据池、预约服务、超时预警等信息功能,推动实行证据调查前置化、警情流转标签化、事故处理预约制,通过增设事故图侦岗,为事故快处提供远程证据支撑,提前生成事故警情档案,减少当事人到大厅调取监控环节,变以往“人等数据”为“数据等人”。同时,借鉴医院分科诊疗模式,优化事故处理大厅功能区,落实“图表工作法”,直观显示每起事故警情处理进度,实现警情100%闭环处理、提醒和盯办,真正通过机制优化、科技支撑“双循环”,有效缩短排队时间、提升处置效率,打造事故处理“南京标准”。试点以来,12345事故投诉类工单同比下降24.92%,事故处理流程方面投诉同比下降40.35%。

为进一步提升便民利企服务效能,南京交警支队推行交管窗口周一至周日全时段服务,改变原有接处警、事故处理、曝光处理等多头受理情况,实行首接责任和统一受理机制,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全面提高满意率。同时,聚焦全市高质量发展大局,紧盯企业发展和群众出行关心的眼下事、身边事,坚持“小切口”破题、“微服务”发展,推出前置汽车生产销售服务、便利货物运输通行保障、全链条保障重点工程建设、“一企一策”定制服务、保障重点用工单位交通出行、优化新消费场景停车服务、升级线上线下交管服务、提高交通事故快处时效和放大新装备新业态首用首创效应等“优服务保民生促发展”九条措施,为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交警贡献。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3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