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5
04-01
交管动态
打印
访谈|用好城市交通治理之“智”
文|本刊记者 李佳芯 图|由受访者提供

从“车等灯”到“灯看车”,从传统人工巡查到主动精准预判……人工智能以“数据+算法”为优化交通流量、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升通行效率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成为实现城市交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要路径。当前,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逐渐渗透至诸多行业,引发了新一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新浪潮。那么,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更好地赋能城市交通治理?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同济大学长聘教授、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主任杨晓光。




本刊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大模型?它在推动城市交通治理上有哪些优势?


杨晓光:大模型通常指的是大语言模型(LargeLanguageModel,LLM),之所以被冠以“大”之名,是因为它拥有数以亿计的参数和更为复杂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大模型已渗透到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等领域,且在语音识别、文本生成、机器翻译、智能问答、智能决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当前,大模型首先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拉开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序幕。可以说,大模型正逐步成为推动智能化应用的重要驱动力,其广泛应用和持续创新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城市交通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诸多问题具有随机性、模糊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大模型在该领域具有天然的应用优势。首先,大模型是城市交通治理的“智能引擎”,通过整合多源异构数据,构建高精度交通态势感知与预测模型,支持从“经验决策”向“数据驱动决策”转变,城市交通治理向“智理”演进。其次,大模型通过深度学习与强化学习,可实现复杂系统动态优化。第三,大模型并不能取代人的决策,而是通过人机协同提升治理效能。

结合实践,大模型具有独特的“发展潜力”。一是多模态感知能力。大模型可同时处理文本、图像、视频、传感器数据等多模态信息,如通过监控视频实时识别交通事故、违法行为。二是时空推演与预测能力。大模型基于历史数据与实时信息,推演未来交通态势,如拥堵传播、事故风险。三是跨场景泛化能力。大模型通过预训练与微调,可快速适配不同城市、不同场景的交通治理需求。四是高效决策与资源优化。大模型通过实时分析与动态优化,提升交通资源配置效率。


本刊记者: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交通治理面临哪些挑战?如何应对?


杨晓光: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应用,交通管理者可以更高效地调配交通资源,提升通行效率,减少交通事故,推动城市交通系统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需多方协同解决。一是数据壁垒。交通数据分散在公安、交通、城管和诸多运营商等部门,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共享机制,难以实现高效共享,建议推动跨部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制定数据开放与隐私保护政策和法规。二是模型泛化。不同城市交通特征差异大,模型适配成本高,且极端场景(严重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自动驾驶车辆混行)适应性不足,建议构建通用城市与交通治理大模型底座,支持快速微调与本地化适配应用。三是伦理、隐私风险。人工智能算法的可靠性与可解释性、人工智能决策的“黑箱”问题,使交管部门难以完全理解人工智能的决策逻辑,特别是大模型,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数据安全保护、责任归属、社会接受度等问题,建议采用联邦学习、差分隐私、区块链等技术,确保数据安全与合规使用,提升社会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概括地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应对:其一,基础数据高质量供给与高效共享,这是关键。高质量、高可信、精标注的数据是人工智能生成高质量内容的重要保障。其二,充分认识城市交通治理广泛涉及出行者、运营者、交通设施的完备性,通行环境与条件的完善性,以及基于数据和信息精准化与智能化的系统性、专业性、持续性。其三,政府部门应将交通治理纳入城市综合治理体系、“一网通办”要务之中等,并在政策、法规和财政方面给予保障。


本刊记者:对于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治理的探索应用,您有哪些建议?


杨晓光: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城市交通治理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必须充分地认识到,目前人工智能大模型主要是通用人工智能,而非专用人工智能。为了更好地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城市交通治理的探索应用,我认为,需把握以下几点:

首先,坚持人工智能“解决真问题”“真解决问题”和“问题真解决”的原则。加强数据共享机制,构建交通大模型生态。推动跨部门、跨领域数据共享,打造开放协同的交通治理平台,建立统一的交通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优化人工智能算法透明度,开发可解释性强的人工智能模型,提高交通管理者、公众等用户对智能交通决策的理解和信任。推动技术普惠,通过云端服务降低中小城市使用大模型的门槛。加快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利用5G乃至6G+人工智能、智能联网技术,推动智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高质量数据支撑。

其次,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通过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技术应用的安全性、合规性、共享性,明确算法决策的辅助性定位,建立“机器初筛+人工复核”双轨机制,对人工智能误判实行责任倒查。严格限定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使用边界,严禁非授权状态下的人脸识别追踪,守护公众数字权益。

第三,人才培养体系亟须突破学科壁垒。推动高校设立智能交通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人才。在交警系统建立人工智能能力认证体系,将数据分析、算法调优等技能纳入警员职业发展通道。

未来,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需加强深度协同合作,推动技术创新,真正实现新一代智能交通管理体系,赋能城市交通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可持续发展。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3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