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2
03-28
行业动态
打印
能力、需求与状态—交通系统控制与优化的基础(一)

余志教授
中山大学智能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一、开篇
信号控制问题其实是我最不敢讲的主题,原因有三。第一,在交通领域,我最不懂的就是信号控制。讲大数据、图像视频处理、AI,我的底气都更足些;第二,我认为信号控制是最难的;第三,现在谁都可以谈信号控制,而且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所以是一个很难讲的主题。
交通系统优化与控制的基础,其实就是讲能力、需求和状态。我斗胆用基础交通理论的视角来看,怎么解决交通问题?
我将分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掌握供给与需求,是求解交通问题的基础,我将从传统交通理论说起。第二,如何掌握需求和控制?我认为,认知每一辆车的每次出行,是掌握需求和控制的基础。第三,和大家分享,这两年我们从宣城到上海的应用情况,归纳为全量认知、广域赋能。第四,我也总结了一个新模式,和大家分享讨论。
二、掌握供给与需求,求解交通问题的基础:从传统交通理论说起
(一)回顾:交通信号控制的数据、目标、算法
2017年在无锡年会,我第一次分享的题目是“浅议交通信号控制的三要素——数据、目标和算法”。我当时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根据实际可采集的数据情况,来决定控制目标,由目标生成成熟的算法。目前我没有看到谁有很厉害的算法,只有在有数据条件的情况才能支持。
也就是说,要做好控制必须有完备的数据、合理的目标、成熟的算法。我没有看见谁有很牛逼的算法,只有满足数据条件才能支持。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4.png

图12017中国智能交通年会演讲主题


(二)交通系统优化与控制的三大要素及其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来讲清楚为什么数据决定目标和算法?这取决于我们对需求和能力的认知,以及它们之间的状态关系,是解答交通问题的三要素。
路网结构和信号控制决定通行能力,OD和路径决定通行需求。其中路径不是由系统选择的,是由驾驶员决定的。所以驾驶员决定的需求,然后直接导致交通状态。
好多年前无锡所让我写一个短篇,当时我提到交通的“四态”,也就是不拥不堵、拥而不堵、因拥致堵、不拥而堵。但有时候很多人连“四态”都没有搞清楚,是有原因的。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5.png

图2交通系统优化与控制的三大要素及其关系


搞清楚“四态”的前提是,要在时空维度了解能力、需求,才能推导状态。
从空间来看,就是宏观、中观、微观,包括路口、路段、区域和停车场四大要素,从时间来看,历史、现在和未来,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
(三)拥堵四态:不拥不堵、拥而不堵、因拥致堵、不拥而堵
从这张图也可以看出来,A状态是不拥不堵,也就是流量较小,速度较高;B状态是拥而不堵,也就是流量较大,速度中高,这是交通控制最好的状态;C状态是因拥致堵,也就是流量较大,速度较低;最糟糕的是D状态,流量较小,速度又低。
出现D状态一般是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需求很小,但堵住了,多是因为事故导致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交通是典型的非线性特征,也就是抛物线。我们对非线性这个词一定要敬畏,凡非线性意味着我们没办法求解,导致当需求增加,流量没法再增加甚至下降,这是交通难题的本质,我们不要挑战这个事情。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6.png

图3拥堵四态


(四)传统单点信号控制是基于三要素关系的求解
交通系统和其他系统不同,有些系统需求不断增加,但流量和供给都可以保持稳定。比如电信系统,光纤可以按照通信的最大需求去提供。但是道路不能无限度扩建,这是最难的。
但是要解决交通问题,就必须知道流量、需求和状态的关系。比如最简单的例子,信号控制的点控。我好多年前做信号控制,我就去研究这一个点的控制规模。目前我们用的最多的,就是分时段周期控制。分时段周期控制背后的基础是什么?是日复一日,流量和需求都是重复的,并且是同等的,意思就是今天早上8点和明天早上8点的需求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用同样一个周期。到12点是另外一个需求,我们再改变一个周期,这是分时段控制的基础,基于需求和能力的调配来决定的。交通给了我们这样的财富,节假日、休息日、非休息日有非常高的重复需求和状态,基于此,才能周期控制。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7.png

图4点控方式


第二个是感应式控制,是现在行业谈的最多的方式。简单说,就是车来了,就让你走。其实它是基于对需求的认知,在2秒或5秒内有一辆车要来?或者有几辆车要来?当我们知道这个需求,可以在合理的相位中,在合理的时间里延长3-5秒,让车通过。无论是线圈、视频监控还是用雷达,甚至是最传统的警察来引导,都是先对需求进行认知,才能对能力进行掌控。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8.png

图5感应式控制


第三个是自适应控制。自适应控制就是以周期为范围来动态调整,当车来的时候,根据数量需求,来调配能力,实现动态控制路线。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9.png

图6自适应控制


(五)基于流量检测无法求解区域控制问题
需求、能力和状态三者关系是传统理论的基础,不是新事物,但没有被真正掌握。传统的这些方法,为什么好用?是因为传统的检测,包括统计意义上的评估,都能迎合或符合需求的认知。因为有了认知,我们才能根据需求来调控状态。
现在行业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很厉害的区域信号控制,但实际上没有人做,因为这是一个不可解的问题。特别是以线圈流量为感知能力的,没有办法求解一个区域信号多交叉口区域范围的信号组织能力问题,找不到它的最优匹配的最小解,数学上不可解。我想说的是,我们不要挑战数学和挑战物理。我认为要解决交通问题,需要清楚个体需求OD和路径,归根结底是要掌握过去、现在、未来每一辆车的每一次出行。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0.png

图7面控方式


这是我讲了很多年的例子,从图中的O到D,有四条路径,在每一条路上放一个流量传感器,检测率就是100%,但是没有办法通过这四个检测,来判断从O到D是走了哪条路径?这是著名的四路径问题,在这个方程里,要四个约束才能完成求解。传统的交通人也很聪明,就天天假设各种概率和分配模式,然后找出所谓的解,这都是没有用的。但如果我们是检测车牌或者身份,同样这四条路,我们只要装两个传感器,就能完全清楚是走了哪一条路径,知道路径才能求解。而且只有当我们大量掌握80%、90%路径的情况下,我们才有可能求解区域控制问题。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1.png

图8“四路径”问题


(六)准确的需求,来源于每一辆车的每一次出行
总的来说,我认为所有信号控制优化的基础是掌握需求和能力。能力比较好掌握,路网就在那里,信号也是可控的,那么主要就是解决如何认知需求。只有我们真正掌握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需求,我们才有可能求解交通问题。如果是完全自动驾驶,那么需求就是完成清楚的,交通问题也是可解的,这是由数学决定的,那么交通效率一定有很大提高。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2.png

图9准确需求的条件


三、交通信息物理系统:认知每一辆车的每一次出行
(一)构建交通信息物理系统:可计算路网+个体行为活动模型
于是,我重新定义交通认知的基础是掌握每一辆车的每一次出行。本着这样的理念,我在过去5年做了一个尝试,就是把要计算的任何一个城市封闭起来。第一是确定城市所有的边界道路和市域边界,在城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或指挥系统中圈起来,比如上海就有130条边界道路。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3.png

图10封闭的城市可计算空间


第二是把每一条道路的标志标线变成可计算的,把通行逻辑放在计算机里面。不同于电子底图,在系统中的可计算路网是讲数学逻辑的,例如实线不能变道,虚线可以变道;也不同于GIS,GIS只有空间管理坐标,没有交通行为关联矩阵。但我们这个系统有两个矩阵,一个是空间坐标矩阵,一个是交通行为矩阵,这样才能计算,比较接近现实的仿真系统。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4.png

图11计算单元


那么,第三个问题又来了。驻停的车辆怎么算?我们不可能把所有停车场都接进来,也没有所有停车场的数据。在道路清楚、边界清楚后,我定义了虚拟停车场,凡是边界围成的地方就是停车场,这个计算是有误差的,因为车辆进了虚拟停车场也可能在开车。但在系统里是驻停的,这也没关系。我构建了一个封闭的计算空间,这样一来每一辆车在这个封闭空间里只有三种状态,要么离开了这个城市,要么是在城市道路行驶,或者是在任何的虚拟停车场停着。这行驶的每一辆车必须具体到你是谁?你在哪里?你在干什么?我是一辆一辆的算,先不算算不算得准?算不算得准和理论无关,跟数据有关系。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6.png

图12虚拟停车场


(二)IDPS是交通感知、认知、赋能系统
总的来说,就是在以可计算路网、城市边界出入口、虚拟停车上构成的封闭计算空间中,个体化认知每一辆车的行驶和进停等动静态体征,然后在数字孪生环境下,掌握每一条路口、路段、停车场、区域的宏微观交通状态,由此形成人、车、路高度协同的一体化道路交通管理新模式。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6.png

图13IDPS系统架构


(三)从理论到实践:从宣城到上海
2017年我到宣城做交通。很多朋友给我留了一句话说,余老师你找到一个桃花源,小宣城可以,但大城市不行。2019年我来到上海,现在还有朋友问我,余老师,你做了几条道路?我干的这么一件事,不是几条道路,是整个上海市共1.9万公里,一条不落。从2019年到上海,我心里早就知道,这个理论城市规模越大越好用。
我不是为上海人做广告,但我确实很感谢他们,他们挺伟大的,愿意顶住压力,让我做风险这么大的尝试,我也推荐大家去上海看看系统。
在宣城,我们用日均220万条数据掌握了日均8万辆车的28万次出行。基于可计算系统,现在我们在上海用日均6亿多条数据认知了日均445万辆车的1440万次出行。


C:UserslenovoDesktop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289)图片17.png

图14从理论到实践:从宣城到上海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