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科技深度赋能道路交通事故处理领域,显著提升事故处理的效率与精准性,为事故原因的公正认定、过程的科学分析和后续的整改预防提供了强有力支撑。面对我国庞大的道路交通体系,深刻认识科技变革的赋能作用,积极推动技术与制度的协同改革,已成为提升事故处理效能、保障公平正义、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必然选择与关键路径。
科技力量广泛应用于多场景事故处理
近年来,以数字化技术为主的各类先进技术逐渐向事故处理领域渗透,各地探索应用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事故处理领域应用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主要有无人机、摄影测量、三维扫描、车载电子数据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现场勘查从人工测量迈向多维数字化重构。无人机凭借其机动性优势,尤其适用于山区、临崖等危险场景或大场景,通过高清摄像头多角度拍摄事故全景,实时回传画面至后台系统,进而通过智能算法生成三维现场模型或现场图,支持事故场景要素标注和相应几何尺寸测量,实现了事故现场的空中勘查,整个过程可在10分钟内完成。摄影测量技术使用简单,效率较高,只需要若干张照片就可生成支撑后续相关分析的事故场景或特定要素的精细化三维模型或现场图。它利用相机拍摄的二维图像,通过空间几何变换计算物体的三维坐标,实现精准识别被测物体的形状、尺寸和空间关系,在处理痕迹、碰撞损伤、散落物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三维激光扫描可在15分钟内完成事故现场扫描,生成厘米级精度的点云模型,全面、客观地数字化记录车辆、散落物、道路设施、痕迹损伤等关键要素的位置与形态信息,实现事故现场的数字化再现,便于后续的测量、分析等工作开展。
事故分析需要深度的数据挖掘。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进程加快,以汽车事件数据记录系统(EDR)、行驶记录仪、电动汽车远程服务车载终端(T-BOX)为代表的各种车载数据记录系统在汽车中快速普及,记录和存储了事发前速度、驾驶人操作、辅助驾驶系统使用等关键数据,提取和分析车载电子数据,成为还原事故过程、分析事故致因的有效手段。通过GIS系统,可以提前或事后查看事发点位道路拓扑、道路线型、车道和标志标线等情况,并测量道路相关要素参数。随着地图技术的演进,特别是智能网联汽车所依赖的高精度地图的进一步发展,GIS系统在事故处理工作中将日益广泛应用。
技术的普及也极大优化了事故处理的整体流程。目前广泛装备的行车视频记录仪、遍布路网的监控等视频设备,能够直观、准确反映事故过程,在事故调查分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视频通话等技术的普及应用,也极大优化了事故处理流程,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
先进技术有效提升事故处理工作水平
现场调查是事故处理最基础、工作量最大的环节,合理应用相关新技术,可助力事故调查的安全、公正、高效、规范开展,也能为事故预防工作提供更全面、精准的证据支撑。
高效取证,减少二次事故风险。研究显示,主干道路上事故现场每多存续1分钟,引发的二次事故几率就增加2.8%。应用新技术,可以快速收集信息和固定证据,助力实现现场的快处快撤,有效降低二次事故风险。
精准取证,助力公平调查事故。新技术的应用,能够对现场物证、要素位置、痕迹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信息作图像化、数字化采集,或者是直接提取车辆记录的行车电子数据,与传统测量获取的证据相比,上述数据准确度更高,且数据间可以有效交叉验证,能够有效提升事故调查的科学性、公平性。
全面取证,提升事故预防水平。新技术不仅助力调查取证向数字化转型,还能获取到很多传统手段难以得到的信息,有的还能够实现事故现场的数字孪生,在助力事故过程、致因精准分析的同时,也能为科学预防事故提供有力证据支撑。
另外,新技术和装备可实现调查信息的自动化获取和保存,且证据的数字化和标准化程度更高,取证将变得更为规范、快捷,对调查人员的经验依赖减少,有利于减少调查取证工作量,优化调查流程和调查人员队伍配置,也有利于后续的致因分析、事故责任确定,以及调查全流程的规范有效管理等工作。
持续深化事故处理改革
深刻认识科技对事故处理的赋能作用。我国车辆、交通参与者、道路等交通要素总量居于世界首位,道路通行强度大,需要处理的事故总量也大。提升事故处理的科学化水平,是公安交管领域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首要任务。新技术的应用,是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的重要举措,可助力高效、公平、规范处理事故,进而有效预防二次事故、保护事故各方合法权益、提升交通安全精准治理水平,让交通参与者和事故处理人员有更多获得感。
围绕新技术应用推进事故处理改革转型。现场勘查是事故调查最核心的工作,引入新科技手段后,势必会重塑现场调查流程和工作机制,比如引入某项新调查手段后,会促进快处快撤机制的建立;调查手段和结果的数字化,还会引领事故处理工作全链条的数字化转型,近年来大力推广的“事故视频快处”,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新技术应用是“专业”,事故处理组织优化是“机制”,二者有机协同、双轮驱动,才能真正取得事故处理改革成效。
以制度变革保障事故处理改革走深走实。科技手段在事故处理中的应用,是一个持续渐进、不断走向广泛和深入的过程,应尊重地方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和试点应用。要及时做好相关规定的立改废释工作,为改革探索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固化创新性成果。如为使新设备采集、固定的新型证据有效融入现有调查制度体系,应及时制修订相关标准规范,规范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和关联性;又如,对于事实清楚,能够获取到清晰视频证据的一般事故,可以简化对其他类证据的采集时限、内容等方面的要求,确保新技术赋能现场快处快撤真正落地。总之,通过将自下而上的新技术应用探索和自上而下的制度保障有机结合,促进理论和实践不断良性互动,进而推动事故处理改革持续走深走实。
新科技的应用,是提升事故处理效能的有效手段,也是应对未来道路交通系统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在科技引领下,推进事故处理全链条、体系性的数字化转型,才能确保事故处理改革落地见效,持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6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