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机动化的推进,机动车保有量持续攀升,据统计,2024年全国有9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与此同时,“停车难、乱停车”问题日益突出,给城市交通管理带来挑战。停车问题不仅关系城市交通的“活力指数”,也牵涉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探索治理城市停车难题,缓解城市停车矛盾,实现停车治理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成为当前各大城市面对的一项重要课题。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城市交通中心主任程世东。
本刊记者:近年来,各地积极治理停车难题,虽然停车位有所增加,为什么仍“一位难求”?如何破局?
程世东:从总体上看,停车位仍“一位难求”归结于停车位的增长数量、速度远低于小汽车拥有和使用增长的数量、速度,主要以大城市的中心城区为代表,特别是老旧小区,停车难尤为突出。近些年,停车位数量增长主要是在新城区房地产配建停车位,以及部分单位利用自有土地建设供职工日常通勤、医院就医等出行停车位。大城市中心城区小汽车购买力较强、增长速度较快,但因其土地资源紧张、老旧小区缺乏组织协调等,停车设施的增长远远低于小汽车的增长速度,致使“停车难”问题不但未有改观而且持续加剧。破解这一难题,可以从需求管理、利用存量、建设增量等方面入手。
需求管理是指不全面满足所有停车需求,特别是大城市通勤出行停车位,通过控制数量、价格手段有限满足。停车需求管理能够引导小汽车的合理拥有与使用,也是大城市治理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利用存量是指把既有的停车位利用好。当前虽停车难,但仍有部分停车位利用率不高,有的地方道路上车辆停的满且乱,而路外公共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的车位闲置较多。这需要加大执法、整治违法停车的同时推动共享停车。目前,共享停车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未来应通过鼓励停车位开放经营、自主定价等市场化、信息化手段实现。建设增量就是新建停车位,重点在居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让车辆夜间有合法合规的停车位。老旧小区停车建设除了解决土地、资金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明确的协调主体、成本分摊和利益分享机制解决组织协调问题,可充分利用城市更新的契机,将其纳入老旧小区更新一并推进。
本刊记者:“乱停车导致停车难,停车难导致乱停车。”您怎么看待?
程世东:停车难,没有合法合规的地方停车,就会带来乱停车,如线外停车、路口停车、快车道停放以及占用消防通道、盲道、应急车道等现象,不仅有损城市文明形象,降低道路通行率,更会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然而,停车难并非乱停车的理由,解决乱停车的唯一方法是循序渐进加强停车管理,整治违法停车,逐步实现必要的停车规范有序。
严格执法是解决停车难的基本前提。若乱停车普遍存在,需求管理、共享停车、新建停车位便都不可能实现。尽管近些年我国停车设施建设的外部环境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市场化、产业化的营商环境尚未到位。再加上大多数城市停车执法不到位,刚性需求没有真正转化为市场需求,停车设施投资回报率低、周期长,社会资本虽高度关注但参与度不高,便不会投资建设、增加供给。
整治“乱停车”要从源头进行治理,需要相关部门深入调研,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把停车需求、供给搞清楚,有针对性地精准执法、综合施策。例如,在当前合法合规停车位不足的情况下,整治违法停车由白天、主干道、办公商务区周边的出行停车位,逐步向夜间、次干路支路、居住区推进。建立健全执法联动机制,强化路内停车管理,常态化整治各种圈占公共停车位及违法停车行为,提高公共停车位使用周转率。坚持共管共治,加强宣传,采取“劝导为主,处罚为辅”处理方式,引导驾驶人文明停车、规范停车,逐步构建“有位、有序、共建、共享”的停车格局。
本刊记者:对于推进发展智慧停车,提升城市停车智慧化管理水平,您有何建议?
程世东:作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部分,智慧停车是当前各大城市缓解城市停车难、停车乱问题的有效手段,特别是以路内停车电子收费为基础的城市级智慧停车。加快发展智慧停车已成为打造智慧交通、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课题。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需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应注意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城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按功能分为面向政府行业管理的平台和面向公众的停车诱导与共享平台,两者有相关性,但性质、建设运营的实施主体与机制应有所不同。政府行业管理平台应由政府主导建立并运维,公众停车诱导与共享平台应由企业主导建立运维。
二是动态实时数据的接入共享应以商业合作为基础。通过互利共赢的市场机制实现。在数据要求、接入方面,上述两个平台差别也很大。政府行业管理平台主要需要静态停车数据,保持定期更新即可;公众停车诱导与共享平台需要精准的实时数据。该平台企业与城市各停车运营企业之间要建立商业合作关系,通过利益共享机制实现数据的实时对接,并要注意保护停车运营企业的商业秘密,而不是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其系统连接、数据接入。
三是在建立智慧停车平台后,要注重挖掘分析数据价值。当下,很多城市建立了路内停车电子收费平台,应加大分析路内停车位利用率、停车时长分布等数据,为开展停车综合治理提供支撑。对于长期利用率较低的停车位,可以考虑取消,还路于行;对于利用率很高、总是饱和的路段,可以考虑提高停车收费价格以保障随时停车;区分不同时长停车需要,通过限时长路内停车管理,优化路内临时停车。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5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