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民营经济发达,是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也是全国27个GDP万亿城市之一。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泉州市各类道路交通要素体量不断增长,给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带来严峻挑战。泉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提前谋划、率先布局,创新开辟人工智能在公安交管领域“垂直式、轻量化、低耗能”应用路径,助力提升道路交通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交警支队支队长李健康。
本刊记者:请结合泉州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简要介绍支队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路径的发展历程。
李健康:截至2025年4月底,泉州市机动车保有量、驾驶人数量分别突破360万辆、370万人,均占福建省1/4左右;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泉州市较大交通事故“零发生”,交通事故预防“减量控大”工作成绩排名福建省第一,受到公安部交通管理局通报表扬,获得“机动车、驾驶人均超300万,全年未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无突出负面舆情”的评价。2024年,全市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继续下探,连续5年实现下降。今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7.69%。
虽然近年来泉州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向好,但面对以约占全省交警1/7的警力,承担全省1/4体量交通管理任务的挑战,加上交通违法精准预警查处效能不高、农村地区交通安全监管力量薄弱、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不够精细、简易交通事故快处效率不高等短板问题,泉州交警支队紧跟“人工智能+”行动,把交通管理瓶颈问题解决方案聚焦在人工智能应用上。
早在2023年11月,支队就成立了人工智能应用兴趣小组,2024年1月正式成立通用人工智能办公室,并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的工作理念,紧抓大模型开源窗口期,从实践中筛选各类大模型对文本、图像、视频等不同模态的优势功能。从一年多的实践来看,“小而精”的模型将人工智能的重点发展方向从广泛覆盖的“横向通吃”引向深入钻研的“纵向做精”,因此支队提出人工智能在公安交管领域“垂直式、轻量化、低耗能”的应用路径。所谓“垂直式”就是应用开源大模型的功能,针对细分场景定制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轻量化”即应用混合精度量化技术微调模型,优化模型的内存使用和推理速度,缩减模型体量;“低耗能”即降低算力资源消耗,使人工智能技术在低算力设备或者低成本环境中高效运行。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道路交通安全产品博览会上,泉州交警支队以“AI赋能智启新程”为主题参展,重点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交通管理业务深度融合的应用成果,吸引众多来自全国各地公安交管部门、行业企业、参展单位、科研机构代表前来深入交流。
本刊记者:泉州交警支队在推动人工智能与公安交管工作深度融合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又是如何应对的?
李健康:在推动人工智能垂直应用过程中,泉州交警支队尝试过很多探索,也遇到了不少挑战。比如面对算力资源成本的制约,支队主动摒弃“算力竞赛”思维,采用知识蒸馏、模型剪枝技术,聚焦应用视觉、文本模态,剥离冗余数据维度,创新提出“警力跟着警情走,算力跟着勤务走,算法跟着场景走”的作战理念。一方面,积极探索优化算法,通过算法蒸馏等技术手段降低模型对算力的需求,在一些模型训练中,尽量向算法输入高质量、小样本的数据,在保证模型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对算力的依赖;另一方面,立足各辖区交通违法特点,差别化提出不同业务场景需求,精准配置和调整算力,市、县两级交管部门各自部署违法打击模型,既全域打击货车违法载人、面包车超员等严重交通违法,又统筹县域之间、相邻程度,分阵地、分场景打击其他细类违法行为,提高模型的适用性和精准度,有效盘活整合和精准调用算力资源。
人工智能应用的另一个挑战是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为此,支队制定了严格的数据管理制度,对数据的采集、存储、使用和共享等环节进行全流程监管。在存储环节,采用加密技术和私有化部署对数据进行存储,防止数据泄露;在使用和共享环节,严格审批流程,对涉及公民隐私的数据进行脱敏处理,确保数据使用的合规性。同时,不断加强对民辅警的数据安全教育管理,持续提升全警数据安全意识。
本刊记者:目前,泉州交警支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了哪些业务场景?未来有什么规划和展望?
李健康:泉州交警充分发挥公安交管专业数据集的优势,已在交通违法精准查处、农村派出所管交通、城市交通秩序管理、交管“放管服”改革、交通事故处理及驾驶人考试等多个公安交管细分领域开展人工智能垂直应用。
在交通违法精准查处领域,将传统大数据分析与多模态技术有效结合并调优,成功突破传统大模型算力成本门槛,实现从海量视图数据中精准高效挖掘线索的功能,工作效率大幅提升,实战成效显著。支队自主研发的“慧瞳识界”交通大数据分析融合多模态图像解析应用荣获第四届全国公安交管大数据建模比武决赛一等奖。
在农村派出所管交通领域,支队立足实战需求,推出“警域交安卫士”智能助手,拓展事故类型判别、隐患智能预警、执法流程规范、事故数据分析4项勤务辅助功能,再辅以移动警务终端H5交互界面,要点式指引派出所民警做好交通事故先期处置、交通基础数据摸排、交通安全宣传等“主防”业务,帮助提升农村地区交通管理工作质效。
在城市交通秩序管理领域,基于视觉识别技术研发了“路口妈妈”交通安全AI语音提醒机器人,动态识别骑行电动自行车未佩戴头盔、闯红灯、逆向行驶等8类显见性违规行为及恶劣天气行车环境,再通过前端感知设备联动智能语音链路,实现秒级响应、即时提示。
在交管“放管服”改革领域,支队搭建了集成车驾管业务指引、群众高频咨询问题解答、公安交管法律法规等海量知识的数据库,接入人机语音交互、智能检索、“数字人”等功能模块,打造24小时定制化智能车驾管业务问答机器人。目前,支队还在开展智能查验机器人等研发工作,将最大限度便利群众办理交管业务。
在交通事故处理领域,支队推出了简易交通事故快处定责实战应用,以46本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5万余份事故处理认定文书,以及行政复议回复文档常见问题等内容为数据集,利用专业的知识微调小参数语言模型,解决模型数据脱敏、网络壁垒、适应小算力部署等问题,实现对简易交通事故现场关键要素梳理,为事故责任认定提供法律依据,智能引导群众进行协商协议,减少事故现场滞留时间。
在科目二机动车驾驶人考试领域,支队研发融合人脸识别、高精度定位、ADAS高级辅助驾驶、AR增强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智能驾驶教学系统,辅以差分GPS厘米级定位系统、主动刹车控制系统、超声波雷达监测系统和智能电源管理系统等,帮助提升科目二驾驶培训考试过程中人车交互体验。
在科目三机动车驾驶人考试领域,支队通过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训练,全面提升环境感知、辅助决策、控制执行能力,前瞻性将主动安全、远程驾驶、自动泊车等技术应用于科目三考试,实现重点敏感岗位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替代,再辅以车路系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端到端”AI增强型控制,打造应对复杂道路环境的科目三智慧驾考及辅助安全员新质解决方案。
人工智能应用是时代的必答题,而不是选择题,人工智能赋能公安交管业务是一项值得深耕的工作。下一步,泉州交警支队将始终秉持“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工作理念,坚定“全数据支援、多模态支持、精算力支撑”的发展思路,发动全警运用AI思维、AI习惯、AI工具,持续深化人工智能在公安交管领域“垂直式、轻量化、低耗能”应用,聚焦细分数据集标注与清洗、算法微调与优化、算力部署与拓展、场景选择与运维安全4个攻坚方向,同步做好专门机构、专职人员、专业设备、专属算力等各方面保障,深入开展多模态数据融合、多模型单任务共识、置信度预训练等工作,固化“先完成再完美”“先成品再精品”的创新流程,孵化落地更多“人工智能+交通管理”智能应用,为新时代智慧交通治理提供轻量化转型的范式路径。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5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