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增强广大交通参与者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法治意识的根本途径,是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治本之策。随着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以往粗放式的宣传模式逐渐被精准化的宣传策略所取代,交管政策、安全提示、便民措施等能够以更精准的方式触达受众,进一步助推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提质增效。如何做好交通安全精准化宣教工作,本刊记者采访了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丛浩哲。
本刊记者:交通安全精准宣教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来的,为什么要实施精准宣教?
丛浩哲: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和驾驶人数量迅速增长,道路交通管理与服务的体量不断增大,面临的压力与挑战与日俱增。国家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将数字技术应用于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推动业务流程再造和模式优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提升交管效能与服务品质的必然要求。
宣传教育与工程技术、执法管理是道路交通事故预防的三大对策,是改变人的意识、提升行为安全性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与秩序、事故、车驾管等交管业务相比,宣传教育业务科技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宣教工作效能的发挥。
为贯彻落实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关于推进宣教工作智能化、精准化、体系化的有关要求,针对宣教对象刻画不清、内容针对性不强、渠道触达率未知、效果难以掌握等问题,在数字社会建设的大背景下,亟需通过科技赋能和宣教信息化建设,助力实现从大水漫灌的宽泛宣教到千人千面精准宣教的转变。
本刊记者:实施交通安全精准宣教的主要技术路径和方法有哪些?
丛浩哲:在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指导下,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创新提出“精准宣教对象、精准内容匹配、精准渠道传播、精准效果评估”四个精准技术路径,研发了交通安全精准宣教系统,实现全流程闭环精准宣教,通过科技赋能数字化应用,助力提升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是精准宣教对象。基于物联网感知设备和公安交管大数据,建立交通安全指数评估模型,对交通参与者风险特征级别进行研判分析,对700余种交通违法行为和责任交通事故致因进行加权赋分,找出需要重点宣教的个体、群体,以及辖区村社、企业等高风险单位。
二是精准内容匹配。对宣教资源进行标签化管理,采用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了百余种宣教内容标签与交通风险行为的精准匹配,并通过搭建资源管理平台实现宣教资源多层级共建共享。其中,包括针对全民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宣传警示提示信息、交通出行信息、交管政策措施和便民服务信息,以及图文影音视频等宣教内容。
三是精准渠道传播。根据宣教对象、场地、设备等不同场景,匹配切实有效的宣教渠道,通过线上线下、分级分类等方式开展预警推送、宣传提示和警示教育。例如,通过微信群、公众号、视频号等线上渠道推送富媒体宣教内容;通过民警、网格员对农村和社区居民进行面对面宣教;依托企业安全员对“两客一危一货一校”等职业驾驶人开展宣教;对在校学生及监护人进行线下宣讲与线上直播宣教;对非机动车驾驶人实行道路沿线的实时AI警示和劝导;借助宣讲装备对重点群体进行移动式精准宣教等。四是精准效果评估。通过宣教全过程数字化记录、自动采集人员信息,从宣教前后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变化、意识和技能提升、减少事故伤亡等多维度建立宣教效果评价指标,跟踪评估宣教成效。
本刊记者:如何对重点群体开展交通安全精准宣教和交管便民措施精准推送服务?
丛浩哲:针对上述“四个精准”的技术路径,依托“七进”宣教工作,设计全生命周期、全分类群体、全出行场景的宣教内容,用精细化模型方法准确画像私家车驾驶人、职业驾驶人、非机动车驾驶人、农村和社区居民、学生、老年人、网约车、快递外卖、外来务工人员等重点宣教对象,用数字化手段准确分析出行规律特征,用智能化算法准确匹配宣教资源,用融合渠道方式准确送达交管便民措施和宣教内容。
针对私家车群体,研判分析超速行驶、疲劳驾驶、分心驾驶等重点违法行为多发驾驶人,以及行驶距离长、夜间或凌晨行驶、平时无高速公路或农村道路驾驶经验,通行大雾、结冰、降雪等恶劣天气路段等风险,通过移动端App、短信、语音电话、导航等多渠道开展交通违法行为警示教育,以及防御性驾驶、应急处置等安全提示,并适时对交管便民措施精准推送。
针对客货运驾驶人,紧抓客货运企业源头,加强对职业驾驶人尤其是发生过交通违法和交通事故的职业驾驶人的警示教育;根据运输任务安排、气象预报、交通管制及诱导信息等情况,上岗前和在途中通过短信、电话、微信、导航平台、客货运平台等渠道进行交通安全精准提示,针对货车超载、客车超员、违法载人、违法载货、货物未捆扎牢固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安全警示提示;精准推送货车进城、客运检查、职业驾驶人审验教育等便民利企措施和相关交管政策。
针对非机动车驾驶人、乘车人和行人,根据交通出行方式和出行特征,抓住农村和社区源头管理,通过工作群、微信群、主题活动等开展交通安全精准宣教;重点对驾驶非机动车逆行、违反交通信号、未满年龄骑行、醉酒驾驶、违法载物载人,行人违反交通信号、不按规定横过道路、进入高速公路,乘车人未按规定使用安全带、未正确佩戴安全头盔、向车外抛洒物品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警示教育;在实施电动自行车号牌管理的地区,开展相关交管政策措施的精准宣传和信息推送。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2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