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位于我国西南腹地,地形地貌复杂,山地面积占比74.2%。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山区通车里程不断增加,长隧道、特长隧道越来越多,截至2023年底,全省运营高速公路共有隧道1257座、1917公里,占高速公路总里程19.5%。高速公路隧道具有封闭、视线差、救援困难等特征,隧道交通事故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给交通安全管理带来较大挑战。如G85银昆高速公路巴陕段米仓山隧道全长13.81公里,是四川省最长、国内第三长的公路隧道。隧道地处川陕交界处,贯穿秦巴山脉,两侧地形陡峻,中部宽缓,呈现“一山二岭夹一谷”的特殊地貌。受地形地势影响,隧道南北两端气候反差明显,交通安全风险隐患突出。G4218雅叶高速公路雅康段喇叭河至康定隧道群全长60.14公里,海拔高差1700米,其中包含喇叭河隧道群(10.9公里)、单体二郎山隧道(13.5公里)、泸康段隧道群(30.15公里),隧道群隧间桥限定车速平均通过时间小于6秒,桥隧占比94%。路段横跨12条地震断裂带,受海拔和高原热谷气候影响,以二郎山隧道为分水岭,北坡阴山面雨、雪、冰、雾恶劣天气高发,南坡热谷对流横风强度高。近年来,四川高速交警创新采取区间管理模式、布建隧道安全风险防控预警系统等措施,不断提升隧道现代化交通安全管控水平。
“五岗合一”开展信息研判
推动隧道安全隐患治理闭环
四川高速交警与省内外交通管理科研院校等联合构建了“专业院校+专门机构+专家团队+专项排查”的“四位一体”隧道交通安全风险隐患排治机制,将风险安全评价作为推进隐患治理的必要环节。按照“一隧一档、一事一记”的要求建立健全隧道安全档案,针对隧道出入口、隧道内道路的不同特点,分别从事故车辆类型、事故形态及原因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研判,逐项排查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机电和消防设备等存在的安全风险隐患并提出专业化治理建议,督促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单位闭环整改治理,保障隧道硬件设施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同时,细化制定了《高速公路隧道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与公路安全设施精细化提升工作指引》,进一步提升隧道路段隐患排查治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精细化水平。
提升隧道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隧道群行车环境特殊,不同于开放路段的限速通行方式,速度离散程度较弱,车流状态不稳定,加之隧道内相关指路标牌安装空间受限,标牌不便于识读而不能充分引导交通流提前选择车道行驶,导致发生事故概率大。且隧道群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应急救援力量路径耗时较长,发生事故容易造成交通运行受阻,交通通行能力大大降低。
四川高速交警强化多方协作联动,依托现有科技信息化设备,联合高速公路“一路三方”共同入驻监控中心,建立包含公安交警、交通执法、收费稽查、路产管护、机电维护等岗位的“五岗合一”工作机制,统一指挥调度和工作监管,进一步推动“情指行”一体化指挥调度体系在基层实战运行,确保警情事件及时发现、及时响应、及时处置,切实提升各部门信息流转时效和应急处突效能。四川高速交警联合属地政府、“一路三方”、应急管理、医疗卫生、养护救援等单位建立“一路多方”联动机制,开展高速公路隧道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演练。同时,搭建“警医消保路”综合救援体系,组建特长隧道应急救援站点,实行24小时值班备勤制度,常驻配备事故快处、消防救援、日常巡逻专业队伍和机具设备,进一步缩短应急救援人员到达现场时间,确保发生突发情况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并按应急事件等级分级实施交通管制,确保隧道管控措施到位、处置及时,有效降低二次事故风险与损失。
探索精细化管理模式
为提升特长隧道、隧道群交通安全管控效能,四川高速交警创新“严管特控区+区间管理模式”。在以隧道前后1至3公里为起止点的路段设置交通严管特控区,安装区间测速、违法抓拍等设备,设置特控区标志标牌、增设速度反馈仪等,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积极探索隧道群区间管理模式,依托高速公路ETC门架数据、断面卡口过车数据,通过对门架间、卡口间的闭合区间流入、流出车辆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将各路段按流量和不同风险类型划分成若干个小区间实施管理,实现对隧道内交通事故、交通拥堵、恶劣天气等异常交通状态的快速检测识别、风险预警信息实时发布以及交通违法及时查处。
四川高速交警积极推进以精准预警、智能防控为目标的“特长隧道安全风险防控预警系统”建设,在全省高速公路特长隧道、隧道群入口处布建超级卡口等前端感知设备,将设备收集的数据通过系统后台进行研判分析,实时掌握隧道内外路段的综合运行指数、交通流拥堵等级和重点车辆占比,并设定隧道预警阈值,超过预设值即触发预警,自动推送警示管控信息,确保车流控制更精准高效。利用隧道路段视频、传感设备的全天候监测能力,通过3D建模与高精地图技术,将监测数据与视频图像融合,对隧道内通行车辆类型、运行状态、分布位置等进行立体展示,打造“立体透明、透彻感知、全面互联、应急预演”的数智隧道应用体系,用科技赋能,提升隧道应急救援处置水平。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4年第2期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