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京郊,岔路口,几名交警聚在道路中间。其中一位身量不高、戴着眼镜的交警,在清扫过积雪的一片区域里发现了一处痕迹。
“在这里,它还在。”他扫了一眼这10厘米长的刹车痕,斩钉截铁地说:“这辆车不是转弯,是直行,对方车辆全责。”说话的是北京市公安局交警张雷,清华博士后,汽车工程专业高材生,行业领域专家,从事交通事故现场勘查15年无一错漏。同事们都说,张雷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是因为他懂痕迹、懂法医、懂法律,他自己就是一个现场勘查+检验鉴定+系统开发+行业标准制定的“工作室”。而张雷却觉得,是自己这个岗位,给了他无限的可能。今年7月,张雷被评选成为2023“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二季上榜人物。10月16日,“清华博士后当交警15年勘查无错漏”登上微博热搜。
在实验室工作的张雷。图源:北京市公安局
在“小庙”有大作为
今年48岁的张雷一贯给人理性严谨的印象,从吉林工业大学博士,到清华大学博士后,他一路在汽车工程专业领域深耕。“我那时跟着导师做汽车可靠性研究,当时国内没有研究这个课题的。”张雷介绍,他所研究的方向,不仅仅是给汽车配个安全气囊、搭建个安全系统这么简单,而是要综合考虑汽车安全性设备的配备、汽车整体设计以及生产成本等因素。也正是因为领域内“独一份”,张雷从2005年起,就和导师一道作为专家,参与到了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的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工作中,也和公安交管工作结了缘。2008年,多重选择摆在张雷面前,院校、科研单位、国企、外企……可张雷决定,去北京市公安局交管局交通事故处。“家人朋友那时候都不理解,觉得‘庙小’,可是我跟北京的交管部门接触比较多,知道他们刚刚成立了一家全国首个省级公安交通鉴定司法中心,我更想要做一些实事儿,这个领域大有可为。”穿上警服,进入事故处工作,张雷没有感到职业转换的不适,他很快在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现场勘查、责任认定工作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张雷和同事在交通事故现场勘查。图源:北京市公安局
让张雷印象深刻的是一起三死一伤的交通事故,死者是一名成人和两名儿童,伤者是一名八九岁的儿童,事故车辆是一辆带斗的电动三轮车。起初,大家根据三轮车上留下的血迹,怀疑驾驶人是死者中的成人。张雷却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交通事故中,人体被高速运动的车辆撞击后会发生剧烈的旋转和运动变化,其血迹形态生成的过程要与运动过程相结合来判断。”张雷对现场、车辆和死者又进行了深入勘查,综合现场痕迹、车辆上的微量物证以及死者的伤情,他判断,驾驶三轮车的人不是死者,而是伤者。在随后的事故责任认定会上,张雷根据物证一一印证了死者和伤者在事故发生前的驾驶和乘坐位置,又通过模拟试验还原了事故发生的具体过程。最终的事实证明,驾驶电动三轮车的确实是那名八九岁的儿童。张雷的判断是准确的。出现场、搞创新,“忙得脚不沾地”随着工作的深入,张雷发现了“大有可为”的更多可能。
工作中的张雷。图源;北京市公安局
“我们交通事故现场勘查,主要分为三个环节,其中两个比较费时的环节是拍照和画图。一般事故一套流程走下来,也要至少1个小时。”张雷介绍,三四辆车连环追尾的事故,就有20到30处痕迹要拍照并标记在图上,在拍摄过程中,为了能够标定痕迹的大小和位置,一般要取横向和纵向两个数值。“此外,画图是否规范,是否标注准确,是否能够体现车辆的行驶过程,都直接决定事故事实的确定,甚至决定案件的定性和责任认定结果。”张雷从测绘照相技术中获得灵感,带领团队研发设计了可以折叠、便于随身携带的标尺和能够自动化生成痕迹数据和现场图的“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置系统”。
张雷在事故现场勘验事故车辆。图源:北京市公安局
“民警只用把标尺往痕迹附近一摆,使用测绘相机拍一张照片,回到单位,将图片输入系统、用鼠标一点,每处痕迹的大小、位置就出来了,再一点,现场图就直接生成了,等于说把以往在现场要做的工作,放在了后台进行智能化的处理,可以大大节约时间。”一个4车相撞事故现场,至少有几十个重要痕迹,张雷带领团队,使用这套技术,仅用12分钟就完成了整个现场的勘查工作。这项科研成果被全市交通事故部门广泛运用,并推广到全国,先后获得公安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在一起酒驾案中,监控录像显示,撞车瞬间车辆的车速很快,但根据现场的痕迹,利用传统的计算方法根本无法对车速进行测算。张雷综合视频显示时间、画面参照物、帧数、运动轨迹等一系列因素,通过数学运算得出车速。最终,鉴定车辆肇事时的车速在110.6~121.7公里/小时,远超70公里的限速,为案件的定罪量刑提供了重要依据。基于此案,张雷意识到可以将这种方法固化下来,为公安交管系统广泛应用,随即主持制定了公共安全行业标准《基于视频图像的车辆行驶速度技术鉴定》(GAT1133-2014),成为全国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主要方法。根据统计,北京、上海和天津使用该标准方法进行交通事故车速鉴定的比例均超过90%。为了将自己的技术推广出去,张雷带领团队主持制定、重点参与制定行业标准16项,开展全局交管系统民警专业培训,提升了民警现场勘查、照相、绘图、检验鉴定、事故综合分析的能力和水平。那几年的张雷,把一腔热血和自己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张雷的同事回忆,“他经常在单位忙到半夜,最长一个多月都没有回过家,白天出现场、检验鉴定,晚上起草行业标准、申报科研课题,忙得脚不沾地。”做好每一件小事高强度工作给张雷带来的,除了行业领域内不可撼动的地位,还有几近致命的“冲击”。2014年,张雷被查出患上了肺癌,整整5年的时间,他都在治疗,但是身体状况太差,让他不得不在事业上“沉寂”下来。“只要积极面对,没有攻破不了的难题。”工作中秉承的信念这一次被他用在对抗病魔上。2019年,张雷重回岗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交通事故现场,他也依旧是那根在疑难中“抽丝剥茧”还原真相的“定海神针”。一次,一起三死交通事故在事故认定过程中遇到了瓶颈,属地单位把张雷请了过去。现场两辆电动三轮车,一辆黑色自行车,三名死者,没有第四个参与人,三人没有任何交集,大家都倾向于三方事故,但自行车在“骑推行”的认定上始终存在争议。张雷看了现场图和照片,立刻指出了问题:自行车无损毁,且离中心现场太近。他立即对三辆交通工具和尸体进行了重新勘验。经过痕迹鉴定、理化检验、尸体勘验、DNA比对、力学分析、模拟试验,最终张雷确定,其中两名死者在一辆电动三轮车上,自行车是被架在电动三轮车上的,三方事故一下子变成了两方。后来死者的手机被提取,通讯记录印证了他的结论。现在,在张雷的脑海里,每天还是盘桓着很多事情,国内前沿技术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交通事故人才培养、鉴定中心创新发展建设,以及随着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发展给交通事故带来的挑战。张雷把这些都视为机遇,他要乘着这股东风,让交通事故鉴定工作提档升级。他总说,“别怕事儿小,要把事儿做好、做扎实。”他一点一滴地研究照相、绘图、勘查技术和装备、车速计算、车辆检验、痕迹比对、驾乘关系、特征损伤、模糊图像、摄影测量、汽车电子数据、综合致因分析、拥堵经济损失评估等技术,从一个个交通事故现场中发现规律并加以研究和应用。
张雷觉得,这些工作看似事小,但件件都系着大事。“它们关系到法律的尊严和社会公平正义,关系到一个领域的创新和发展,关系到汽车行业的变革和未来,关系到城市的运行和人们的安全和利益。”
来源:人民公安报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网/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的作品(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10-6715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