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主办
English 登录
共同让道路交通更安全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新闻详情
2022
04-26
行业动态
打印
加快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建设

新能源公交车运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黄维业  摄)

在地铁5号线那洪车辆段控制中心,工作人员正在对自动行驶车辆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黄维业摄)

当前,南宁市聚焦强首府战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多措并举加快绿色交通、智慧交通、平安交通建设,助推新时代我市交通运输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强化生态推广绿色交通

近年来,南宁市以打造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为目标,将绿色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规划编制、行业监管等交通运输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为进一步打响“中国绿城”品牌贡献了交通力量。

南宁市全面加强绿色交通运输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坚持生态优先,严守“三条控制线”,实施生态修复、土地复垦、绿化美化等专项整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交通建设的工可、设计、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加大新能源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推进综合客运站和城市公交枢纽、停车场、首末站等规划以及充电设施设备建设,目前我市交通运输行业已形成较为完善的充电桩分布网络,为南宁市推广和使用新能源车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南宁市还积极倡导“公交优先、绿色出行”,不断优化能源结构,2021年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50.09%,绿色出行分担率达80%以上。

今年《广西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到2025年,全区交通运输绿色发展方式和出行模式基本形成,绿色交通发展水平适应交通强区和生态文明强区建设的阶段性要求。南宁市将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紧跟未来交通发展新趋势,着力构建富有活力的可持续交通发展体系。通过落实碳达峰碳中和部署要求,加强土地和岸线资源集约利用,稳步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水平,试点推广使用氢能源车辆,加强交通领域污染治理,发展绿色慢行交通方式等措施,加快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运输体系。

升级系统打造智慧交通

南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及南宁市关于智慧交通政策要求,以“交通强国”和强首府战略为契机,打造智慧交通。加强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创新应用,有序推进综合交通智慧枢纽建设,稳步实现信息化基础设施融合安全互联,南宁市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得到有效支撑。

如今,南宁市依托沙井至吴圩高速公路,探索应用车路通信、智能感知等技术,开展车路协同和自动驾驶技术等试点示范应用。南宁轨道交通5号线全自动运行,南宁市强首府强枢纽数字能力中心等智慧枢纽项目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前期工作有序有效推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监管平台、轨道交通综合信息管理平台、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监管平台陆续建成,南宁交通行业监管越来越智能和高效。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出行南宁”“爱南宁APP”等各类应用可提供多种出行方案,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出行需求。

南宁市立足大交通,不断升级智慧交通平台系统。推动智慧航空、铁路、水运、公路示范工程建设,以南宁国际空港综合交通枢纽和南宁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打造智慧客运和物流两大枢纽示范工程。加快构建“一中心一平台三系统”智慧交通体系,即强首府强枢纽数字能力服务中心、南宁市交通运输大数据管理平台、MaaS一体化出行服务系统、公交安防及智能化调度系统、“5G+快速公交自动驾驶”系统。积极打造面向东盟的新型智慧交通标杆,在建设“智慧城市中当好先行官。

生命至上创建平安交通
南宁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不断创新举措,严查细管,紧密结合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开展行业安全机制制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行业集中治理等各项“平安交通”创建工作,将守护人民群众美好出行工作落到实处,平安交通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南宁市扎实推进交通运输行业安全生产、行业维稳、应急处置、防汛减灾等工作,开展“行业清源”行动,集中整治、专项治理,有效排查化解问题隐患;实行道路运输重点企业及从业人员安全规范运营管理新机制,进一步提高“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在安全生产环节的应用,积极为企业做好降本减负服务,在“以人管车”“预防性管理”模式中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南宁市交通运输行业总体保持安全运行态势。

下一步,南宁市将扎实推进平安交通建设,加大综合交通运输安全防护设施投入,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安全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在安全生产方面,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排查治理重大隐患,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抓好道路货运、出租汽车等重点行业稳定发展,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及时有效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全方位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交通强市建设提供可靠安全的交通保障。


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网/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的作品(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10-67152935


热门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