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湖区域是天津近些年新建小区比较集中的区域之一,新能源车也是一天比一天多。在附近居住的市民尔先生前些日子惊喜地发现,家门口“冒”出来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的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充电过程挺有科技感,有点儿意思。”
记者跟着尔先生开着他的纯电动车去一探究竟。汽车驶入天津市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车刚入位,一个白色方形的底座就挥着机械手臂从机房里“走”出来,“拿”起枪架上的充电枪、自动识别车上充电口、机械臂完成插枪动作,充电随即开始。
智能充电机器人为新能源车充电。国网天津电力供图
这台“张牙舞爪”的充电机器人是由“时代楷模”“改革先锋”张黎明团队研发的国内首个乘用车领域多工位自动充电机器人。“我们运用视觉人工智能技术、双目摄像头及磁条融合导航技术、力控感知技术,让机器人拥有了视觉和触觉。同时配备专用低温机械臂、专用充电枪,机械手臂能够在各种条件下正常工作。”张黎明指着地面的磁条介绍,“机器人的智慧系统能够感知到车辆到达,然后沿着磁条自主移动到充电位置,实现多工位自动充电,还能在充电枪插接过程中不断调整力矩,模拟人手动作,避免对充电接口造成损坏。”
抬头一看,还有一个类似监控的设备沿着轨道运行。“这是充电桩智能巡检机器人,24小时实时监控充电桩所在区域,可以预警潜在隐患。司机充电遇到问题通过对话或者手势,就能远程沟通解决问题。”国网天津电力营销部智能用电处处长张剑介绍,“在这个中心,我们打造了多种充电模式,建设了储能充电桩、有序充电桩、超级充电技术快充、V2G(车网互动)充电桩以及智慧路灯等9种充电品类,提供人工充电、即插即充、无线充电、机器人自动充电、自动换电5种充电方式,用户想充就充、想换就换。”
充电现场。人民网崔新耀摄
71个充电车位,充电设施总装机容量4792千瓦,日充电量以1万度计算,相当于减碳12.95吨……作为《天津电力“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实施方案》落地项目,今年3月启动、7月底投入运营的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是国内首座“数字化、网联化、智能化”、集“政府监管、品牌运营、产品体验、技术研发、多站融合”等多功能场景为一体的城市新能源车综合充电服务中心,新能源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多领域相互赋能、协同发展,实现了需求响应、调峰辅助服务、电力中长期交易等多品种互动。
“这个像集装箱一样的储能预制舱就是个超级‘充电宝’,里面的磷酸铁锂电池不仅可以提供直流电源,还能根据光伏发电功率和负荷曲线的实时变化,进行电量存储和释放,让发电量存在波动的新能源电能平滑地接入电网。”张剑介绍,中心还配置了储能充电桩,即使完全断电,储存的电能也可以为电动汽车充电,最高可以减少50%的电网冲击负担。
把车停好,下来遛遛,中心里面还有一座二层建筑。一层的车辆展厅里,市民看车、选车、试驾、买车、上险、缴费、充电报装、充电桩预约安装等业务均可一站实现。“中心整合了齐全的新能源车销售服务链条,为新能源车车主提供一条龙便利服务。目前的日最高服务车次1065次,日最高充换电量达1.89万千瓦时,在天津全市公共充电站中排名第一。”国网天津电动汽车公司建设运营部副主任赵迎春介绍。
津门湖新能源车综合服务中心鸟瞰图。国网天津电力供图
“中心建成了一张绿色微能源网,年消纳光伏发电45万千瓦时,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4575吨。”张剑表示,“通过智能传输、优化控制等新技术,中心实现了屋顶光伏、空气源热泵、智能充电桩、储能电站等多种设施互联互通、能量相互转化,再加上外购的绿电,达到了近零碳水平,用‘绿色的电’充‘绿色的车’已经成为现实。而且这个也是天津在全国首创的‘近零碳’充电站。”
天津市新能源车及充电设施运营监控中心。国网天津电力供图
这里的“彩蛋”则是隐藏在建筑最里的天津市新能源车及充电设施运营监控中心和电动汽车与能源互联网实验室,巨屏上实时显示着天津市新能源充电设施的各项运营数据,集成了“调度指挥、政府监管、抢修服务”功能,为政府监管、抢修服务提供了支撑。“实验室可以实时分析充电车辆的电池运行情况和充电桩的运行情况,通过海量数据为前端的生产、设计和后端的维修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工作人员梁彬介绍。目前,国网天津电力已经在天津建成了“0.9、3、5”充电服务圈,即中心区0.9千米、市区3千米、郊区5千米辐射范围,并率先在国内实现新能源公交车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