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腹地。近年来,衡水市始终将城市基础路网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从拉开城市框架、打通交通“主动脉”,再到畅通道路“微循环”等多个维度发力,不断提升道路品质,让城市的“血脉”更加畅通,持续为增进民生福祉添砖加瓦。这背后离不开衡水交警的努力与付出。今年5月,衡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被授予第七届“全国文明单位”称号。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衡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支队长董华清。
本刊记者:面对衡水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面临的多重风险和挑战,衡水交警如何强化源头隐患治理,筑牢重特大事故防线?
董华清:衡水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的挑战来自道路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重点车辆及驾驶人的风险隐患以及警力不足问题的多维度交织。国省干线公路“穿村过镇”现象突出,形成密集平面交叉口现状,人车混行严重;农村道路基础薄弱,存在路面狭窄、视距不良等问题。衡水作为区域物流节点,过境及本地中重型货车流量庞大,超限超载、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一定程度威胁群众出行安全;电动自行车基数巨大,闯红灯、逆行、不按规定车道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频发。警力资源与任务需求矛盾突出,节假日期间景区、大型商圈周边道路面临瞬时超大流量冲击,疏堵保畅和事故预防压力剧增。
确保“两客一危一货”车辆的安全,是防范道路重特大事故的关键所在。衡水交警全面加强“两客一危一货”重点企业源头监管工作,联合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全面排查辖区重点客货运输企业交通安全风险,落实管控措施,一体化压实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2024年,通过高频检查道路运输企业、下发《一般隐患整改通知书》、约谈相关企业,不断消除源头隐患。加强部门协作,联合文化旅游、交通运输等部门对旅游客车不系安全带开展联合检查。截至目前,实现全市“两客一危一校”车辆检验率、报废率均达100%,交通违法10起以上未处理重型货运车辆动态清零。同时,加大对易肇事肇祸的面包车的管控力度,对全市面包车及驾驶人开展“一车不落、一人不落”的“建档立卡”工作,以面对面的形式逐车逐人开展安全检查及交通安全宣传工作,并于节假日、春耕秋收等时间节点发送精准交通安全提示短信,切实强化源头治理,提高面包车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
本刊记者:在为民营造便捷通畅、安全舒适的出行环境方面,衡水交警有哪些实践经验?
董华清:衡水交警把提升文明优质服务水平作为重中之重,落实到服务群众便民利民的各个环节。交通出行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群众最关心关注的民生大事。为了提升群众出行体验,衡水交警不断加大警力和技术投入,以加强主城区高峰时段视频巡查,科学调配交通信号配时为抓手,缓解通行压力,实现全天拥堵延时指数、高峰期拥堵延时指数双下降及平均车速的提升。打造环城绿波,分流主城区通行车流;建设智能红绿灯试点路口,提升前端信号智能化控制,大幅度减少绿灯空放;借助视频巡查系统,对全市节假日、学校放假开学等道路情况提前研判,科学指挥调度,及时处理交通流量大或警情事件,防止发生长距离拥堵或重大事故。在保障学生出行安全方面,衡水交警开展校园周边交通秩序工程,组织开展“两座谈一踏查”专题调研,充分了解家长、学校、校园周边居民等各个群体诉求,制定“一校一策一施工图”的改造提升方案。通过设置即停即走临时停车位,增设交通安全基础设施,有效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道路通行能力。同时,衡水交警深化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在落实8项公安交管便民利企改革新措施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手续、优化流程、融合数据,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其中,摩托车登记“一证通办”、优化驾驶证重新申领考试科目等系列措施的落实,广受好评。此外,成立轻微交通事故线上视频快处中心,全面推动轻微交通事故线上视频快处快赔工作。截至目前,视频快处使用率达90.12%。视频快处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群众的广泛认可。
为了畅通民意表达,回应群众呼声,衡水交警组织建立民意直办中心,将12345市长热线、阳光理政、问政理政等各类民意渠道进行全量汇聚,实现民意信息的统一受理、派发。通过召开“面对面”民意畅谈会、开展回头看工作、集中开展回访工作,压缩办事环节,实现“直办”思路,解决问题“空转”,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道路交通问题。通过日复一日收集群众的“微建议”“微需求”,不断开展“微整改”“微优化”,水滴石穿促成整体公安交管工作的“大进步”。
本刊记者:文明交通是一座城市形象的名片。衡水交警如何让文明出行记于心践于行?
董华清:让每位交通参与者将安全、文明的出行理念根植于心,并转化为日常的自觉行动,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衡水交警以警企共建、宣传阵地建设和创新执法为支点,撬动文明交通格局的深层变革。衡水交警在市政府、市公安局支持下,推动发布了《在全市开展机动车礼让行人工作》等文明出行各类文件通知,并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发出《文明出行倡议书》,警企携手共建,形成社会合力。同时,全体民辅警分包“五进”任务,通过加入业主群、与社会企业签订共建承诺书、与学生家长签订文明出行承诺书等,开展“进小区、进单位、进企业、进医院、进学校”宣传活动,实现了文明出行理念在全市范围内落地生根。
为了让交通安全宣传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衡水交警不断深化交通安全宣传阵地建设,开设报纸专栏集中曝光各类典型交通违法、交通事故案例,通过抖音、微信公众号推送安全出行常识与法规图解,在村委会、村庄进出口、乡村学校建设“一栏一标语”,在商场、车站等人员密集处开展“亮屏行动”,将交通安全提示融入群众各个生活场景。
一线执法是促成文明出行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决定工作成效的“重要一公里”。衡水交警探索创新刚柔并济、情理法交融的执法模式,提升执法效果。对行人不走人行横道、非机动车越线停车等常见违法,违法者可选择在微信朋友圈发布自身违法行为及安全承诺,或现场参与志愿劝导。在衡水交警微信公众号及抖音账号设立“曝光台”,定期公布典型机动车不礼让行人、开车打手机等违法行为。
本刊记者:为了让交通安全、文明在农村地区“落地生花”,衡水交警下了哪些功夫?
董华清:农村与城镇如同交通文明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其中一个存在短板,必然影响城市文明的高度。衡水交警以“美丽乡村行”大宣传为牵引,每月开展巡回宣传进学校、村村响起大喇叭、进集市庙会宣传、进村民广场宣传、新闻宣传、制作宣传资料、加强社会联动共7项交通安全文明宣讲。根据时令节点,以一月一主题、一月一重点的方式开展涵盖男女老幼各个群体的月度主题宣传活动。同时,针对农村地区各类交通违法频发情况,衡水交警始终保持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常态化打击治理,紧盯重点隐患车辆、客货运输、“一盔一带”、农村“双违”、酒驾醉驾等交通安全风险隐患,全力查违法、控源头,净化农村地区道路交通环境。
为了提升农村道路管控能力,衡水交警以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筹建公路防控指挥中心,建立贴近实战的“情、指、勤、督”一体化公路防控指挥体系,实现对全市7条国道、18条省道的全范围实时监测、分析研判、督导指挥。同时,升级国省道圈层防控网,选取106国道等5条重点道路共10处临省界、市界路段重点建设智能卡口,统一配备卡口抓拍单元,采用新国标标准环保补光灯,做到车道全覆盖,全面提升公路立体防控和精准打击能力,进一步保障农村地区交通安全。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6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