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日晚,青海省西宁市迎来一个节点性的时刻:机动车保有量突破100万辆大关。18年间增长90万辆车,排起长队有4500千米,比北京到拉萨的路程还长。与此同时,西宁市机动车驾驶人也已超过97万人。为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结构,缓解道路交通压力,提高通车效率,西宁市采取了系列缓堵保畅措施,经过不懈努力,路网持续优化,交通管理走向智能化,群众出行幸福感不断提高。
“十”字布局的西宁城区
组路成网 大互联互通破难题
摊开西宁地图,西宁城区以“十”字布局呈现,四端连着四个大区,中心区域则面临着车流转换的拥堵困境。如何破局?西宁的答案是,修路架桥,构建外环内网,实现多路互联互通。
2000年11月,西宁第一条快速路—昆仑路通车,贯穿城市东西。随着机动车数量激增、道路功能转变,这条“大动脉”承担着过大的交通压力,快速路不再快速,也逐渐淡出了市民的记忆。2021年,西宁市城乡建设局科学谋划,制定了昆仑路(湟中路至海湖路段)的快速化改造方案,建成了海湖路跨线桥、群星路、羚羊路、湟中路下穿通道项目,缩短了城市东西部的时空距离,也让区域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昆仑路得以被再次唤醒。
改造以外,也有新建。2024年12月28日中午,出租车师傅石义波送完了上午的最后一位乘客。周末市区道路通畅,一上午能拉十几单。在新修成的道路中,他对凤凰山快速路的印象最深刻。原先在城区穿行,从城东区到城西的海湖新区要50多分钟,2019年凤凰山快速路开通后,就只需要十几分钟,且全线7处下线口,转换道路方便。石义波认为:“西宁的拥堵不是经常性的,交通管理在不断改进,驾驶人开车也越来越有规矩了。”
10年来,西宁市投资655亿元建成187条道路、17座桥梁,打通22条瓶颈断头路,新增高速公路下线口19处,市区交通拥堵指数下降62.4%。在公园、医院、学校等地增设了43处人行过街设施和149部直梯和扶梯,对27处既有人行过街天桥加装53部无障碍电梯。建成508公里绿道网络,实现了三河六岸及五区两县的连接,并不断贯穿延伸……就此,一辆辆车在“十”字布局中有了无数选择。
精雕细琢 多措并举疏堵点
2018年1月,西宁市第一条公交专用道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此后,西宁市公安交通管理局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在西关大街、海晏路等路段设置了15条公交专用道。为防止个别车辆随意占道停车、临时停靠,西宁交警在完善公交专用道相关交通设施的前提下,强化电子警察、视频监控等系统应用,加强现场执勤执法力度,持续优化公交专用道交通秩序。2023年,西宁交警对15条公交专用道通行规定进行了优化调整,明确专用时间,公休日和法定节假日允许社会车辆在公交专用道通行,挖掘了道路通行潜力,提高了路网整体通行效率。
西宁交警根据全市路网布局和交通量的时空特性,结合各区域实际与需求,从点、线、面3个维度,制定交通信号优化控制策略。对不同承建单位在信号灯建设过程中,未同步敷设光纤与信号灯控制平台互联互通的,采用租赁光纤方式,举全警之力,历时两年半完成了全市445个路口信号灯的100%联网联控。“现在一路上基本都是绿灯,驾驶体验比以往好了很多,也节约了不少时间。”当前,西宁市已建设31条绿波道路,市民李先生发出由衷夸赞。
2023年至2024年,西宁交警还推出了左转与掉头车道中置,设置顺向可变车道,逆向可变车道,设置西宁首个双排联动式掉头试点,推出首条“潮汐性单行道”及“时段性单行道”,设置4处“拉链式”交替通行,重新渠化25个交叉口交通组织,在学校和无信号控制的过街通道亮化交通设施,以应对交通流量日益增加的现状。并且,随着交通远程喊话劝导系统、不礼让行人抓拍系统、非机动车驾乘人员不按规定佩戴头盔违法抓拍系统、过街预警系统、弯道预警系统等先进设施应用后,文明交通成效已显现。
服务升级 为城市出行增温度
2024年12月27日9时许,西宁市公安交管局车管所的院子里,机动车登记注册查验区中仅有十多辆汽车在有序排队。而在15年前,这里是另外一番景象——院内非常拥挤,为分散人流和车流,还专门开辟了停车场……这样的对比,是西宁交警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一次办、就近办、网上办、便捷办”,推动车驾管服务更优质、群众办事更便捷的一个剪影。
2018年以来,西宁先后落实落地公安交管“放管服”改革措施102项,其中,车检、驾考、号牌管理以及互联网平台服务等车驾管改革措施84项。同时,大力推行社会办,依托汽车4S店成立23家新车注册登记服务站,完成购车、注册登记、选号的全部流程;依托二手车交易企业成立26家二手车服务站;与省、市金融监管部门联系成立了11家金融类登记服务站,规范办理抵押、解押登记业务。
为给群众出行带来更好的体验,西宁交警紧盯群众、驾驶人、网约车平台公司、出租车公司等主体诉求,加强全市道路交通服务保障各项工作。一方面,对全市道路两侧公厕进行全覆盖摸排,增设临街公厕临时停车泊位145个,允许临停15分钟,并对临时停靠如厕15分钟以内的车辆不予抓拍,有效解决驾驶人“如厕难”问题。另一方面,在热点地区打车一直是个难点,尤其是外地游客,叫到了网约车但找不到车停在哪里,常常出现“人等车、车等人”,商圈景区周边重点时段拥堵问题。对此,西宁交警在全市商圈和旅游景点等网约车、出租车上下客集中区域,设置了24处便民出行车站,将全市63处公交专用道临时上下客停靠点调整为出租车、网约车所用,充分利用道路资源,提升网约车平台应答率、降低取消率,也宣传了西宁城市旅游形象。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1期
扫码关注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