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至7月,陕西省西安市在全国拥堵城市排名中从第2名降至第14名,一举退出拥堵城市前十,这个变化足以说明西安道路交通拥堵情况正持续缓解,城市交通更加快捷通畅。
截至8月底,西安市主城区1644处路口接入智能信号灯,321处路口信号灯实现自适应控制,124条路段718个路口常态“绿波”,车辆平均在途时间缩短约20%……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撑,也是城市建设参与者和管理者的共同努力。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如何让西安智能信号建设应用水平迈入全国第一方阵?在西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智能信号控制中心,记者找到了答案。
智能交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前端智能感知设备和后台智能控制系统共同“发力”。“这就是西安交警在今年5月建成的‘大数据+信号智能调优平台’,被誉为‘城市交通智慧大脑’。现在屏幕显示的是交通信号灯运行概况,每一个‘点’代表一处信号灯,平台能够实时监测全市信号灯运行状态和健康水平,通过绿损、停车、延误、失衡4项健康指标对各路口进行优化效果评价。”面对智能信号控制中心墙上的3块大屏幕,西安交警支队秩序处工程队副队长李冯斌向记者介绍西安智能信号建设的相关情况。
去年5月,西安交警启动全市信号灯智能化改造工作,为了开足马力为十四运会保驾护航,原本计划用3年完成的任务,仅过去1年便已完成80%。这个被誉为“城市交通智慧大脑”的“大数据+信号智能调优平台”,正是西安交警开展信号灯智能化改造工作所依托的“大脑”。
如今,西安主城区全部智能交通设备均可通过“城市交通智慧大脑”实现联网联控,大幅提升了城市交通管理的智能化程度。
“平时我们用这个平台来监控每个路口的设备状态和交通运行态势,它可以显示正常路口和非正常路口的实时情况,帮助我们精准研判故障信息,以便及时处置。”西安交警支队秩序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路口流量采集、单点优化、干线协调、区域调控,统计实时拥堵里程、拥堵指数……“大数据+信号智能调优平台”的全能超乎想象,作为城市交通管理工作的好帮手,它每天协助西安交警进行城市道路交通的科学调控。
由于“大数据+信号智能调优平台”接入了互联网实时路况数据,信号调优人员坐在电脑前,就能随时对拥堵路口进行人工干预。“平台做到了信号配时与交通流量实时动态匹配,信号灯能够根据路口各方向通行需求自动调整绿灯时间,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流量和周期曲线对比图来判断信号配时的优劣,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李冯斌说。其实,最近让很多西安车主感叹“红灯变少,出行效率明显提高”的背后,正是依靠“大数据+信号智能调优平台”实现的“绿波带”所带来的福利。
“绿波带”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当车辆在特定的路线行驶时,从遇到第一个绿灯开始,车主只要保持在规定的速度内行驶,此后遇到的信号灯基本都是绿灯。
“以西安市芙蓉南路为例,全线共有6个信控路口,‘绿波带’建成后,车辆从第一个路口到达第六个路口,可能一个红灯都不会遇到。后台通过仿真模型动态监测,自动调整绿波运行效果。”李冯斌说,除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减少交通出行延误外,“绿波带”还使机动车行驶过程中因停车而带来的油耗和尾气排放大量减少。
“我住在凤城四路,公司在未央路和凤城八路路口处,最近一段时间我明显感觉到早上通勤时间变短了,也很少在早晚高峰遇到连续停车、车辆积压的现象。”西安市民赵女士深有体会。其实,未央路凤城三路至凤城十路段作为西安市南北中轴线北段的重要路段,已经成为西安“绿波带”之一。西安交警统计数据显示,“绿波带”建成后,未央路凤城三路至凤城十路段由南向北方向平均行程时间由11分钟减少至6分钟,由北向南平均行程时间由12分钟减少至6分钟,在此路段通行,车主只需保持车速在每小时40公里至45公里,“绿波带”便能发挥最佳效果。
西安交警结合草滩区域棋盘格的路网特点,对草滩区域6条相交主干道的37个信控路口进行了绿波协调升级,这里成为西安首个“绿波网”。不断扩容的“绿波带”正使越来越多的西安市民出行享受“一路绿灯”、一路畅通。
在“大数据+信号智能调优平台”的助力下,西安不仅实现了智能化信号管控,还达到了提升主要区域、主要干道通行效率的目标,让市民感受到智慧交通建设带来的西安“加速度”。李冯斌告诉记者,目前,西安“绿波带”正在不断优化扩容,下一步,西安交警将继续深挖道路资源,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净化城市交通运行环境,让西安交通更畅通、市民出行更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