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冀鲁交界处,素有“九达天衢”“神京门户”之称,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德州市机动车保有量与过境车流量激增,人车路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近年来,德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聚焦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堵点难题,落实一系列精细化治理举措,全力推动道路交通品质迈向新台阶。
优化改造后的新河路与湖滨大道交叉口
深化交通堵点“微改造”
德州交警支队把“治堵疏堵”列为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成立由主要负责人挂帅的道路精细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从全局着眼,统筹规划,灵活运用车道瘦身、借道通行、限时单行、慢行一体、可变车道等多种小微改造方式,精细化改造商圈、校圈等重点区域交通堵点51处,优化调整路口88处,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升通行效率。
东风西路与商贸大道交叉口汇聚货物集散市场、交通枢纽、休闲广场等多类功能区,是京沪铁路东西通行要道,交通流量大、拥堵严重。针对路窄车多、车道混乱、灯控不佳等问题,支队采取“一扩、二借、三优”举措,“扩”即增加东向西直行车道,区分不同转向车道;“借”是高峰时引导机动车西向东借辅道通行,并做好标识;“优”为优化信号灯配时,合理分配车辆通行时间。优化后,路口通行效率显著提升,拥堵问题明显改善。
为有效解决物流园区交通拥堵问题,支队组织开展了“惠企保畅”工程,并推动纳入市政府“一把手”优化营商环境项目,为物流园区、商品集散地制定“一企一策”整改方案,治理重点区域及主干道堵点20处,优化建设交通组织精品平交路口25处,开辟两条24小时货运保供通道,放宽货车通行限制,延长城市核心区域货车通行时间,运输效率提高了40%。
同时,支队将快速通行“绿波网”建设视为提升城市通行效率的关键举措,投资建设“智行德州·慧通天衢”智慧交管项目,充分利用各类数据,深入分析主要道路的通行条件、流量特点及变化趋势,制定了5套不同时段的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案。将路段内所有交叉口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综合考量其关联性,以停车次数、行程时间为评价指标,合理设置绿灯启动时段、相位相序等,建成15条全长107.19km的绿波带,涵盖185个路口,城市通行效率提升了11.8%。在此基础上,综合相邻、平行绿波带周期、流量、时间段等数据,通过交通信号协调及配时设计工具,对各信号交叉口进行优化调整,经过比较、计算和分析,精心打造了主城区“十横五纵”绿波带路网结构,使整体停车次数较优化前下降了48.7%。
护航校园交通“平安路”
上下学时段,校园周边停车难、交通拥堵等问题突出。德州交警支队积极推动“护航校园交通安全”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实事重点项目,联合多部门成立领导小组定期调度通报,形成“党政主导、公安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
支队秉持“向空间要管理、向精细要安全”的理念,按照增加接送空间、分类划分区域及保障学生安全、道路畅通“一增一分两保障”工作思路,以及“五区一岗一通道”交通组织优化标准,通过拆移并举、精细分区、区域优化等措施,科学规划设置学生集散区、家长等候区、非机动车停放区、机动车临时停放区、出入口禁停区及护学岗、护学通道,打造“平安畅通校园”124所,硬化、拓展学生接送空间5.9万平方米,完善交通标志标线2440处,增设护学通道隔离栏1.7万米、减速带1764条,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防护水平明显提升。
同时,支队联合交通、教育等部门,开通76条定制公交、校车路线,合理设置学校周边公交站点,打造公交微循环。建立“校家警”护学机制,854名交通民辅警与1368所校园建立常态联动,招募“义务交警”334名,采取“拉车门”护学方式保障学生安全入校。联合城管等部门清理占道经营问题6700余处,全力维护校园周边道路的安全畅通。
创新交通管理“新模式”
德州交警支队牢固树立“交警战场在路上”的工作理念,创新构建“智慧岗亭+中队主防”模式,在重点区域建设公安交警智慧岗亭,接入智能监控系统,建立“高空瞭望+重点点位”巡查机制,落实交通态势、勤务、事故、秩序、设施、隐患“六必巡”,实现交通要素“一屏展示”,视频巡查“全域覆盖”,轻微交通事故处理时间平均缩短30%。
为推动道路交通安全宣传工作走深走实,支队创新“4+N”面对面精准宣教模式,在派出所、劝导站、驾校、医院及其他群众易聚集处,设置警示教育阵地1700余个,宣传覆盖1000余万人次;建立亡人、重伤、多伤、大额损失“四类”重点交通事故“督办+验收+核销”闭环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事故隐患整改、重点违法治理及全民警示教育,确保“发生一起事故、歼灭一类隐患、警示一片群众”;联合卫生健康、宣传等部门创新开展“老年体检+警示教育”“工伤预防+交通宣讲”“党校培训+专题课程”等特色宣传模式,整合市县乡村四级大喇叭1.15万个,推动交通安全宣传全覆盖。
为确保执法证据的效力与合法性,支队创新应用“远程执法”系统,远近结合、一点多联,实现全市32个远程执法室投诉、信访案件“零发生”。同时,研发应用涉案车辆监督管理平台,通过“一车多端”、信息共享,实现涉案车辆入场可循、出场可知、保管可溯,停车费用、群众投诉分别同比下降了23.72%、98%,执法公信力大幅提升。
本文刊发于《道路交通管理》杂志2025年第5期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点击“订阅杂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