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人道路驾驶技能考试是对驾驶人在实际道路场景下应对交通环境变化、操作车辆规范安全高效通行能力的考核,是驾驶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机动化进程的突飞猛进,道路交通环境发生巨大变化,驾驶人所需驾驶的车辆性能、道路条件、交通场景日益多元复杂,对其实际驾驶能力提出新的要求。作为驾驶人驾驶资格准入的必要环节,道路驾驶技能考试也需与时俱进、优化调整。本文系统回顾我国驾驶人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发展沿革,立足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在驾考中的定位,分析影响考试发展的内外因及特征,提出未来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发展趋势研判设想,以期为未来驾考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道路驾驶技能考试是驾驶人考试的重要组成,是在驾驶理论知识考试基础上的“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自1950年交通部发布的《汽车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规定驾驶人考试以来,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在整体驾驶人考试制度中的发展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汽车总体数量少、使用单位少,以国营运输企业为主。此阶段我国驾驶培训主要依靠“师徒制”“以运代训”的方式进行,道路驾驶考试以实际道路为主。1985年公安部发布实施的《城市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暂行办法》规定,道路驾驶考试要在城市有代表性的街道上进行,有条件的可结合场内模拟设施进行。考试项目设计主要包括起步、停车、转弯、掉头,路段需满足设置信号灯、标志标线、上下坡、弯道、桥梁等。考试要求时间不得少于20分钟,里程不得少于3公里。考试评判则全部为人工评判,根据驾驶操作情况、遵守规则情况进行判定。1996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机动车驾驶员考试办法》(公安部令第29号),标志着驾驶人考试管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该阶段,部令正式提出了科目考试概念,设计了科目一(交通法规与相关知识)、科目二(场地驾驶)、科目三(道路驾驶)考试科目。同时,规定了考试基本要求,科目一题库统一,科目二桩考图全国统一,科目三考核项目和扣分标准全国统一。在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科目中,考试内容包括在实际道路上正确操纵驾驶机动车的能力,遵守交通法规行驶的程度,驾驶姿势,以及观察、判断、预见等综合控制车辆的能力。考试方法上,科目三采用考试人员与被考人同乘考试车(两轮车及无法同乘的车辆除外),按照道路考试必考行为用减分法进行评判得分。评判合格标准:大型客车90分以上,大型货车80分以上,其他机动车70分以上;由操纵驾驶机动车,遵守交通法规行驶,观察、判断、预防、应变等综合驾驶能力三项内容组成,按不同车型设定必须考核的项目,并设定不合格、减20分、减10分、减5分的减分标准。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实施,从法律层面设定了驾驶人考试制度。为进一步规范驾驶人考试管理,公安部自2004年以来制修订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公安部令第71号、91号、111号、123号、139号、162号),并配套制定《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内容和方法》等系列行业标准,细化完善驾驶人考试管理制度,推动驾驶人考试内容更加合理、方法更加科学、流程更加规范。该阶段,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的内容、方法、评判标准、技术应用也随着机动化发展进程而不断调整。如,部令第71号规定了道路驾驶技能考试项目为9项内容,在部令第91号中则调整为13项,部令第123号中更完善为16项。历次部令对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相关要求具体见表1。同时,随着新技术的发展,驾驶人考试评判和监管工作逐步改革创新,通过采用电子方式评判,推动考试过程、考试结果信息的实时监控与上传,实现对考试过程的公平公正评判和监督。
从目标层来讲,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驾驶人应对实际道路场景驾驶能力的客观评估考核,其推动发展的动力则表现为现有考试模式是否能够达到既定目标。以当前驾驶人考试为例,实际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的内容方法设计体现了对驾驶人应对场景(项目)的能力考核,但场景(项目)内容、数量、评判标准等与实际道路环境的一致性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能概要反映或者全貌体现实际道路交通环境,实现的目标水平不够高。从结构层来讲,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包括考试线路(项目)、考试车辆、考试系统、考试员等要素,要素之间的协调性以及要素对目标的支撑性决定了考试本身目标的实现水平。目前,在考试线路方面,普遍设置偏远、交通量少,不能反映真实交通情况;在考试车辆方面,普遍存在车辆老旧、操作性能差的情况,且在车辆电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差异日益明显;在考试系统方面,机械式、电子式的评判模式相对固化;在考试员方面,普遍存在警力不足、安全员随车的情况,人工评判缺失。诸如以上情形,均制约了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目标的实现,成为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方向的重要动因。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的发展,除了考试本身目标和组成影响外,外部的技术、政策、社会等因素也是关键。在技术因素方面,在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应用新技术日益普遍和多元的情况下,新技术的发展对其模式影响十分深刻,传统人工考试逐步走向使用更为成熟的数据通信、图像识别、空间定位等技术,以及以计算机评判为载体的评判方法。在政策因素方面,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的管理政策、技术政策影响尤为突出,对考场、考试系统、考试里程项目等管理性政策的制定,直接影响考试质效。在社会因素方面,考生群众文化水平、对机动车的熟悉水平、对道路交通的认知水平乃至社会情绪也是影响道路驾驶技能发展的重要因素。考试内容方法设计、考试系统的使用、考试组织管理等考试组成要素,要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符合群众对考试的整体认知,既要避免简单化导致驾考质量降低、影响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也要避免过度复杂化导致考试难度增加、影响群众驾车出行权益。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目标在于考核驾驶人实际驾驶车辆应对道路场景环境的能力,其发展与未来交通环境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人、车、路、环境等要素分析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高度机动化。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持续增长,群众购车能力大幅提升,机动车迅速走进普通家庭。截至2023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我国机动车和汽车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从人均水平来看,我国汽车千人保有量达到238辆/千人,2010年仅为67.8辆/千人。在此背景下,群众对机动车的认知程度逐渐加深,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导向则更加突出面向应用场景的驾驶操作。二是车辆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信息通信技术与汽车、交通产业跨界融合日益加深,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程度越来越高,高级辅助驾驶功能逐渐成为新车型的常规配置,对驾驶人操作智能车、电动车要求,以及与智能网联车辆混行要求越来越高。三是人口老龄化。我国正在迈入老龄化社会,驾驶人群体的老龄化程度也在逐步加深。目前,全国共有60周岁以上驾驶人2400多万,近5年年均增幅高达13%,是同期驾驶人增幅比例的2倍。老年人安全驾车要求愈加明显。四是道路网络化。我国道路网建设日益密集,截至2023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543.68万公里,城市道路总里程超55万公里,路网通达性水平也大幅提升。我国幅员辽阔,各类道路建设条件复杂,各类气候条件多变,出行场景多样化也要求驾驶人必须具备扎实的驾驶技能。此外,从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发现,驾驶人驾驶操作层面的违法违规行为也十分突出,不按规定让行、违法变道、违法超车、违法会车等违反通行规则行为,以及驾驶操作不当等因素导致的事故占比居高不下,反映出驾驶人驾驶操作能力不足、风险防范和应急能力差等问题,暴露了驾驶技能考试中对相应考核的缺失或滞后。面向未来道路交通安全新形势、群众驾车出行新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等因素,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发展呈现新特征、新趋势。一是内容全息化。突破传统驾驶技能考试过分强调对车辆操控能力的考核,建立全维度的驾驶能力评估体系,涵盖基本操作、规则遵守、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等多个维度,建立科学、合理、全面、客观的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技能与意识的融合、场景与操作的配合,切实全面反映驾驶人驾驶操作能力。二是方法系统化。基于道路驾驶技能考核内容的优化调整,推进配套考核方法的改革,建立以实际道路项目为主体、数字孪生模拟场景为拓展的考核场景,涵盖操控场景、规则场景、风险场景、应急场景等多元场景,真实反映实际驾车需求,真实考核驾驶人道路驾驶技能。三是评判数字化。改变传统道路驾驶技能考试机械式、对点式的评判,建立驾驶全过程数据采集与评估的评判方法,运用驾驶过程中采集的车辆运行、驾驶行为、道路场景等全息数据,融合安全、高效、有序等要求,开展驾驶能力客观评估。四是应用智能化。全力推进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的智能化应用,紧密结合人工智能、图像识别、5G等技术,推动道路技能考核场景智能识别、数据智能汇聚、能力智能评估,实现对驾驶能力的智能考核,解决道路驾驶技能考试中的人力资源、评判失误等问题。五是考核专业化。积极应对车辆智能化、人口老龄化等特征,针对道路交通发展特别是道路交通事故暴露的车辆操作不当、老年人群体事故突出的问题,探索创新专业车辆、专业人群的专业考核模式,提高驾驶人考试对事故预防的有效应对能力。道路驾驶技能考试,是驾驶人考试的重要环节,也是影响群众驾车出行的重要前提,关乎安全、关乎民生。我国道路驾驶技能考试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制度体系,开展了较多的技术应用和政策探索。随着新技术、新环境的变化,道路驾驶技能考试也亟需进行调整变革,积极适应高度机动化、车辆智能化、人口老龄化、路网复杂化等形势,充分考量考试内容方法、考场和系统等要素,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道路驾驶技能考试的有效变革,保障驾驶人考试质量,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夯基垒台。(作者单位:公安部道路交通安全研究中心)版权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非中国道路交通安全网/中国道路交通安全协会)”的作品(含图片),如需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2、部分内容转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电话:010-67152935
内容征集:有关“道路交通安全”的新闻资讯(包含文章、图片、视频等宣传资料),欢迎来稿。投稿邮箱:tougao@crsa.net